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初三教案 > 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7篇)

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7篇)

时间:2024-01-09 21:36:41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任务和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古诗词三首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古诗词三首

汤显祖(明)。

欲识金银气,

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鉴赏。

《古希腊抒情诗选》中有一首小诗《幸福四要素》只有四句。其中一句:“第二是天生性情温和。”

当我这样开头,想起去年立夏,长夜走在徽州古城,高白墙与青瓦,深深的小巷,和温厚的灯光,念起:“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时心情与现在截然不同,火急火燎的内心,大概是前半句的写照:“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总觉,极乱的心,到了这处地方,也从顺安然。虽然把握诗句序位乱了,但也把内心的焦躁浇熄。

幸福也许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有时却很难。不论汤显祖诗中的本意,但终觉立夏万物生长,都开始迅猛向前。

不论心境如何,关键读诗,读人,读事,天生性情温和去面对,大概凡事都有新面貌。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

《夏居小院》。

院后春茶尖尖角,

树树李花映荷塘。

幼童檐下尝夏羹,

蟹行溪中称霸王。

鉴赏。

幼时生活在农村小院里,给了我最为珍贵的四季体验。开春至夏,院子后的茶园茶叶总是长的很好,尖角的茶芽不论在阳光下,或者雨里,感觉都在笑。院子里的老人们总要采摘的一芽一叶,制作成传统的晒青绿茶,农作时喝。

院子前有三个大池塘,方方正正的,池塘边的李树开花之时虽然不比“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景,却也怡情怡景。立夏之日,在屋檐下或者李树下尝立夏羹是不可少的。院里的孩子们尤其喜欢李树,天气热时爬树纳凉,到了六月里,整树整树的青李还没熟,就被吃的所剩无几。

池塘外,一条小溪与马路蜿蜒相依,小溪溪水清澈,小鱼小虾藏匿在溪水的石头下,水草里,蟹在溪中从来都横行无阻,堪称霸王。

一年四季中,夏季总是很短,短到感觉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令人难忘回味。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

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1.自读,要求:逐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同桌交流,讨论疑难。

三、全班交流,适当点拨。

1.明确两首诗表达上的不同:写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2.交流词句理解上的疑难,然后解释整首诗。

3.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泊船瓜洲》。

1)简笔画地理图,理解“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的关系。

2)小讨论:“一水间”、“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教师补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资料。

3)一起学习关于“绿”的课后资料袋。

4)感情朗读,读出忧虑惆怅的思乡情。

《秋思》。

1)体会“又开封”的行动细节。

2)补白想象“意万重”。(我们都不是游子,却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读,读出无奈为难的思乡情。

四、总结积累。

1.背诵古诗。

2.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古诗两首,同桌批改,订正。

2.小结表达特点。

3.介绍纳兰性德,引出《长相思》。

二、阅读整首词。

1.自主阅读,要求:逐句理解词意;想想这首诗词的表达特点。

2.交流:

1)明确:这首词是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写出了路途之遥远,行军之艰难,身心之煎熬。

三、研读“故园无此声”

1.补白体会“故园无此声”。

这里是怎样的声音,故园是怎样的声音?

2.拓展补白“故园无此  ”。(景、痛……)。

3.想象练笔:故园。

四、总结课文。

1.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题目 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

秋思 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抒情 。

2.背诵这一课,同桌交换。

3.完成作业本。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2、抄写词语,写出词语意思以及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望洞庭》:

1、自学古诗,读一读,说一说。

2、指名读。点评,注意把握节奏。

3、齐读。

4、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a、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与前一首诗不同: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遥。

望”,从远处看(比较阅读的方法)。

c、镜未磨: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

d、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比喻白茫茫的洞庭湖;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5、指名读。

6、与前一首诗相比较,这首诗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想一想。

7、练读。

8、指名读。你是怎么练的呢?(边读边想象)。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9、面对这样的湖光山色,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惊喜。

10、边读边想象,齐读。

三、小结:

每一首诗都藏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再读一读两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听写词语:

敬亭山  洞庭湖  潭面 青螺。

对照课本,检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六、作业:

1、默这首古诗,写古诗的诗意。

2、写出古诗中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

3、找一找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背一背。

第三课时 。

一、检查背诵、默写:

1、指名背诵、齐背。

2、同桌一人默写一首。

3、展示、点评。

二、新课导入:

感受了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景,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直江南的美。

书写标题。

三、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这首诗与前两首不相同,这是一首词。词:古时候,词是配上音乐供人们演唱的,它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三、回顾上课时的学习方法,自读这首词。

1、想一想,上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古诗?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收获和疑问。

2、指名读。

四、交流、理解。

3、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指名说。

a、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b、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江南而写的。忆江南是词牌名,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很多首词。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一种植物,蓝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

师小结:词中的这句写得真美,你喜欢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边想像江南的美景边读。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风景旧曾谙。谙:熟悉。作者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谙”与“暗”

师小结:白居易曾经两次在江南做官,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对这样的美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很喜欢)。

师问:词中写作者很熟悉江南的风景的句子还有吗?(能不忆江南?)。

师小结:白居易曾居住在江南,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江南的美景。

指名读。

五、齐读、背诵。

练读,抽查。

六、小小赛诗会。

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七、总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多读一读唐诗,让我们在诗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魄力!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词,写出词意。

2、写出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3、解释:曾 谙 胜 忆。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词)。

孤独         惊喜          思念。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姑苏城寒山寺)。

《古诗词三首》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 教师导入。

2.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 教师过渡。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 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

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 教师过渡。

7.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 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

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 教师过渡。

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 教师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 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

(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

(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 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     刘禹锡。

4. 教师过渡。

5. 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

6. 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7.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8. 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

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9.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0.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望洞庭           愉快。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 教师导入。

2. 学生表述,教师讲述。

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 请一位学生读。

(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

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 教师小结。

7. 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

8. 学生笔记,背诵。

9. 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

(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

(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古诗词三首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吟诵了很多古诗词,谁愿意为大家吟诵一首你最喜欢的?(当学生有吟诵田园诗词的时候,评价:最喜欢的是一首田园诗呢!)(如果学生第一个就吟诵到了田园诗,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背诵:谁还能吟诵描写农村景物、农民生活这类田园生活的诗?)。

2、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吧。(板书课题,齐读)。

3、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词,思考:透过课题和诗词,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

小结:同学们,我们自己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你还能捕获更多的信息呢!

二、《乡村四月》。

1、自读诗词。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四人小组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把诗意给大家讲讲?

3、小结:看来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好办法。从发言中,我听出了他对“遍”字的理解特别到位,谁还能说说透过这个“遍”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4、小结:在古诗词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幅画面,在这首《乡村四月》中,像这样的字或词还有很多,自己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你还能通过哪个字看出画面的,体会体会,简单写在书的旁边。

5、我们先来把目光聚焦到前两句,生汇报:

(1)满或白满川: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生若只说“满”,师引导:谁和他一样把目光聚焦到了“白满川”上了?(指名说)。

(2)子规:杜鹃声声的歌唱。把你看到的说出来,谁还看到了更美的画面呢?

(3)雨如烟:绵绵的细雨轻轻地飘着,想弥散的烟雾,融化在空气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吧!

6、小结:此时此刻,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怎样?(板书:景美)你的心情怎样呢?(指名说、读)。

7、再看看下面的两句呢?谁来说说。生汇报:

(1)闲人少:你仿佛看到人们都在忙什么?(2)才了、又:刚刚忙完了给蚕喂完桑叶,紧接着又到田里去插秧了!

8、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体会到这首诗后两句写的是(板书:人忙)。

9、男女合作朗读。

三、《四时田园杂兴》。

1、四月农忙的场景,不仅诗人翁卷感受到了,诗人范成大有更深的感受,他曾写过60首《四时田园杂兴》呢!放开声音,自己读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2、感受忙碌,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处理“昼出、夜”

3、想象一下,人们还会为哪些劳作而忙碌呢?不管男女老少,村子里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在忙碌着,诗中哪句话写出来了?——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大人忙)。

4、村里的男男女女,连老人都在忙,孩子们更忙碌呢!赶紧看看下面的诗句,请你借助注释,同位两个互相说说孩子们都在忙些什么吧!

5、借图,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可这是种花用的花锄呀。你真的知道该怎样播种瓜种吗?不知道可还是想做,这就是诗中说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真是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读出来吧!(板书:孩童忙)。

7、拓展描写收获主题的《四时田园杂兴》,放声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8、充满兴致地读读。男女生合作读。小结:借助课下注释以及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两种学习方法。

四、《渔歌子》。

1、配乐学生读。

2、这首词如果让你来给它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

3、这么美的图,想不想亲眼去看看?师配图渲染。

4、你就在这个飘着斜风细雨、充满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想不想回家?为什么?

5、小结:诗人张志和也是这么想的,让我们一起感受再来感受一下这秀丽怡人的水乡风光吧!(生配乐读)(板书:景美、人美)。

五、背诵与积累。

1、三首古诗词我们学完了,来,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最喜欢这其中的哪一首?自己试着在下面背诵一下吧。

2、生展示,如果你也喜欢,可以站起来跟他一起背。

3、看来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沉浸在着优美的意境中了,其实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课下搜集来吟诵,准备好后我们举办一期田园诗词朗诵会吧!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生:好!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什么?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天。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解释?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

1、齐诵读《泊船瓜洲》。

(二) 。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拓展延伸知识。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倾诉心声。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3.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指导写字。

攀泰兀浙桐簇。

《古诗词三首》反思总结

9月16日,根据学校教研组安排,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教研专题,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学这两首诗歌,我除了围绕教研专题,还试图从新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出发,确立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创情境,入诗境;3、巧过渡,悟诗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总结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抓诗眼,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

二、创情境,入诗境。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资料的补充、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本环节的教学,我从绿字入手,“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