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小学教案 >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优质18篇)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优质18篇)

时间:2023-12-21 18:20:33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是写作实践的重要参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1、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课堂教学的结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到了结课,也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发展同时到了该告一段落的时候了。教师要把结课控制恰到好处,做到水到渠成,避免生拉硬套。

2、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结课时要使结语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结语好似一条金线,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首尾相连,前后照应。

3、语言精练,紧扣中心――教学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一定要少而精,并且一定要紧扣中心。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感情的作用。

(二)结束语设计艺术。

1、课外引活水――延伸式结课。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卒章升感情――震颤式(激励式)结课。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促人。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寻找教学内容中能够拨动学生情思的结合点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发人深省的教学作用。

3、悬念诱思考――悬念式结课。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4、对照促理解――照应式(对比式)结课。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概括提钩要――归结式结课。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6、想象出创新――畅想式结课。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到课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对课文挖掘,而要点拨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

7、作业固成果。――达标式(迁移式)结课。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回味;总有一些经典,让人感触。选择了瞬间,便意味着选择了智慧;选择了经典,便意味着选择了永恒。”而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则是成就自己课堂经典和永恒的有利途径。

——题记。

最近读了于永正写的《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一次次领略着名师的风采,一次次感受着他们课堂的生命气息,一次次被语文的艺术美深深打动,一次次被特级教师所追求的艺术人生深深叹服。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于老师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儿写下了20条贴心小建议。其实,我觉得这些建议与其说是给他女儿的,倒不如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饱含着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除了对我们教学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方法手段,还关注了我们平时的教学细节。殊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是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于永正老师的建议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如果能按着20条去做,我想一定能成为孩子喜爱的老师的。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去体会,而是在学生自己的品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体会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感受。而且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巧妙,不同的课文设计的完全不同,但同样能使学生读的好,读的美,就是因为教师的引导,教师擅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这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在课堂教学中,盛新凤老师借鉴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努力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追求语文课堂的“三美”。她的课,可以如散文般“形散神聚”,也可以如小说般构思巧妙、丝丝入扣;可以如诗歌般凝练传神、含蓄隽永,也可以如科学小品文般科学严谨、信息丰盈……不管是“散文体”、“诗歌体”,还是“小品文体”,都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图画般的美丽;她的课,特“抒情”“煽情”,善于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使孩子们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她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一言以蔽之,盛老师的课真正达到了“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境界。

是的,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名师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马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教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两者之间有效沟通是一门艺术。师生间成功的沟通交流,能使教师将必须传递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促进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而课堂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同时语文课程学习体现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课程本身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一些有效途径和方法,不仅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与要求,也能真正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论文

1.课堂上语言艺术时刻保持悬念。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有节奏,有条理,有计划,要运用自如,随便更改话题可能会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也就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过渡语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富有悬念且精彩的瞬间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领到课堂上。例如,在学习《普罗米修斯》这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你们可知道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会被困在这吗?被困多久了?开头就设置悬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动动脑筋,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课外书的兴趣。总之,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运用语言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素质,所以需要教师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2]党志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3(1):5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

(一)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沟通,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才能形成尊师爱生、和谐亲密、教学相长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常都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话,在学生那里成了耳边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缺乏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师生之间只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师生感情更亲密。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这一过程。但为何很多教师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即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都教过了,为什么学生的反馈却是内容知识点没有学会?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由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障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所以,只有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能力、沟通的艺术,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作为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同时也肩负着教授知识和培养情感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尤其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不仅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的能力也要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对教育工作充满热忱并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沟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之一,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平等对话的能力,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时提问和细致观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或心理状态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中要做一个善于传递信息和接受反馈信息进行双向沟通的有心人,使课程教学有效顺利的开展。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教师在使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就要求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信息的交流,教师对于信息的捕捉和分析,有助于将反馈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在认知主义思想上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观的、不确定的。(语文教学论文)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教学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此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一)师生沟通的时空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空间上看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时间上看,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授课中完成的。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策略。

1.师生沟通时间把握的策略。

首先,在课前的导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早几分钟到教室,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于旧课的理解情况,唤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好一堂课就有了保证。

其次,在新课进行过程中,也要注意在讲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包括技能型的内容也包括人文上的关怀,所以师生之间不是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最后,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或询问一下学生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做进一步改进等以此来发现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还有哪些是感兴趣的,发现学生学习新的增长点,生成新的课程。这些内容都在无形中促进了教师对于自我的反思,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2.师生沟通空间上的策略。

第一,最常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虽然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和对问题的理解,但仍只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沟通。真正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还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语文学习生活化。

第二,分组学习或合作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分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需要适时的与学生沟通,检测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甚至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沟通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注到大部分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要善于抓住与每一个学生沟通的机会,有效地进行沟通,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

(二)师生沟通的内容策略。

师生间的.沟通在注意沟通时的策略,善于抓住有效沟通契机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达到知识的传递,也获得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

1.认知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的交流,即知识上的传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具体形象的特点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同一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该尽可能使语言的表达生动形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表达、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等。

2.情感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包括信息、认知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教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用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心来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要用童心与学生交流,真诚与学生分享,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良好有效地沟通。教师在课程内容上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师生沟通的形式策略。

根据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同,沟通的形式主要分为语言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语言的沟通即以语词符号为载体实现的沟通,而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以下主要从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上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沟通的策略问题。

1.语言的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语言的沟通主要是指口头上的交流,即教师和学生利用口头语言这一媒介,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在语言的表达内容上,尤其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口头表达知识的真实、准确,同时还要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美感。教师在语言的表述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化的情景,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的发展。当然,在语言的沟通上还有很多语言表达的策略和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发掘自己在教学中特色的沟通艺术。

2.非语言的沟通。

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工具,能够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塑造积极的体态语,避免消极的体态语。在体态语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是眼神、表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的符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沟通的契机,丰富沟通的内容,创设沟通的空间,利用多种沟通的形式来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发展沟通艺术。

参考文献:

[1]李路。做学生的心灵导师――高校师生交往沟通的技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

[2]王引芳。论师生沟通的技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朱爱芬。浅谈师生沟通[j].学周刊,2011,(12)。

[4]张丽萍。“积极聆听”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师生沟通技巧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10)。

[5]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课堂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像是无风三尺浪的大海。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这就是应变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机智。在这一学期里我先后阅读了池方浩先生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和程翔先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两部著作,对应变艺术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意外因素--需要应变艺术的产生。

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几乎每一位老师都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而且以“怪事”居多,往往使教师感到“意外”,甚至“出洋相”或“当场出丑”。也有因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具的优劣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因此,在现行的课程改革下,产生课堂意外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的因素,二是学生的因素,三是与教学相关的其他因素。

(一)教师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位教师,不可能总是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的。当他个人有什么不愉快时,甚至受到严重挫折后,他的课堂教学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受到领导的批评,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压力,带着这种压力上课,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有一位年轻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被领导批评了一顿,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大发牢骚,学生上了一堂“牢骚课”。还有一位年轻教师,与妻子离了婚,他强忍着精神上的痛苦给学生上课,原来的笑脸没有了,整天阴沉沉的,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受到了表彰,或者家中有了喜事,教师情绪高昂,春风得意,这种情绪饿会影响学生。无论大悲还是大喜,都不是正常的教学心境。另外,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教材吃不透,教学设计欠妥以及教师生理上的不适等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因素。

每个班几十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集中精力上课,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训斥,心情烦躁,便很难集中精力上课。同学之间闹了矛盾,心绪不宁,也无法集中精力上课。学生贪玩、早恋、拉帮结伙、生理上不适等,都可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有一位女生,在上《母亲》一课时,想到自己的母亲,因而心情不好,上课走神,教师批评她,她反而与教师吵起来,致使这堂课不得不中断。即使学生精力集中了,也还存在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比如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能否顺利回答,就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每一位教师都有这种体验:有的课非常顺利,出乎教师预料;有时上的吃力,越上越没情绪。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踊跃发言,争先恐后,教师的情绪就会高涨;反之,学生百思不解,启而不发,法而不中,教师便会焦急。

(三)其他的因素。

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具的优劣、天气的优劣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置身于整洁明朗宽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情绪就会为之一振;反之,教师破烂不堪,光线昏暗,场地狭小,气味难忍,教师的情绪就会受到抑制。

教具也很重要。黑板光滑,粉笔软硬适度,录音机性能良好,教师得心应手,课就上的顺心;反之黑板粗糙,粉笔易断,录音机出故障,课就上的困难。有一次,我上初中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公开课,录音机突然出了毛病,怎么调整都不出声,白白浪费了20多分钟,教师急得满头大汗,后面的课想想也上不顺心了。还有一次,一位教师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准备了几幅纪念碑的挂图,偏偏黑板上没有钉子可挂。他想学生要了透明交代将挂图黏在黑板上,但粘的不老,挂图很快掉了下来,他只好再粘。如此反复三四次,浪费了许多时间,情绪受了影响。同时天气的变化对课堂教学也有很大影响。

二、基本原则--应变艺术需要遵循的法则。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极大,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付这些“突发事件”呢?我们应该遵循一下原则:

(一)自我调控的.原则。

教师本人在情绪上的波动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调控。教师遇喜事后,不要得意忘形,更不要在学生面前自吹自擂。上课前,教师应先自我沉静一会儿,比如读一段课文淡化一下兴奋的情绪。程翔老师是这样沉淀情绪的。那是他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他的心情特别激动,上课前为了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他在纸条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特级教师有什么了不起的!”然后自己轻轻说道“没有什么了不起,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起!”就这样程老师等情绪比较正常了,才走进教室,像没事一样按原计划上完了课程。

教师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控。因为教师不良的心绪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会给课堂罩上一层阴影。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毅力去克服它。那当教师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精神上蒙受了深度刺激后,应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避免正面面对学生,不要以讲为主,应以练为主。比如,有一位教师的亲人病故,他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在学校里不戴黑纱,多让学生来做练习,课堂也就没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课堂上难免出现教师答不上来的情况,难免出现了教师说错了话写错了字的情况。有个别学生有意要考考老师。也有个别学生专门挑教师的毛病。这并不是坏事,倒是一种“约束机制”。它促使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样。无论学生怎样“为难”教师,教师都可以“稳坐钓鱼船”。一旦在课堂上出现令教师尴尬的情况,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处理,不要强词夺理,不要掩饰错误,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谓教学相长,教师提高了学生,学生也提高了教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冷处理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发生争执。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见解,常有谁说不服谁的情况。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毫无节制的争论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当学生不能被教师说服时,或学生几种意见争执不下时,教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休战”,课后慢慢解决。教师切忌强迫学生接受某种观点。

冷处理是应变的一条基本原则,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只要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就不要放到课下解决。课上是在解决不了的,才进行“冷处理”。比如我的一位老师给我们提过的,学生在课前吧板刷放到了电扇上看老师上课怎么办,语文老师进门看大家的眼睛都盯着电扇,他明白了。下面学生都看着老师怎么办,看他会不会发火。这位老师想了想把原本的课程内容改了一下,该成了一堂作文课,作为题目是《从板刷飞上电扇说起》让同学们用作文形式来认识这个问题。

三、思想、知识、经验--应变艺术的基础。

(一)思想基础。

这个思想艺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头脑,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代英才的强烈愿望和振兴祖国的神圣使命感。这是从事任何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二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站在讲台上,不是显示自己如何有水平,而是脚踏实地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以上两点,应变艺术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匠气十足的雕虫小技,称不上真正的艺术。

(二)知识基础。

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运用自如,越能驾轻就熟。知识是支持课堂教学这座艺术大厦的基础。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捉襟见肘,就谈不上艺术。我们看那些著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是因为他们坐拥百城,用有成竹。

(三)经验基础。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杂技演员精湛的表演,令人惊叹不已,殊不知他们背后流了多少汗,失败过多少次。应变艺术是千锤百炼的结果,一堂好课是多少次练习、反复推敲的结果。青年教师不能像老教师那样有化险为夷的本领,因为老教师驾驭课堂的高超艺术是靠常年修炼出来的。

总之,应变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要想彻底掌握它,费一朝一夕可成,需要长期实践。“实践出真知,探索诣佳境。”相信每一位有志于语文教学艺术的教师,会有一天登上这座艺术大山的顶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收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下面就谈谈笔者是如何设计收束的。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收束,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收束,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

这样的课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比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五、对照比较,加深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技术性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关键。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一)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沟通,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才能形成尊师爱生、和谐亲密、教学相长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常都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话,在学生那里成了耳边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缺乏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师生之间只有进行有效沟通,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师生感情更亲密。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这一过程。但为何很多教师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即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都教过了,为什么学生的反馈却是内容知识点没有学会?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由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障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所以,只有提高师生之间沟通的能力、沟通的艺术,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作为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师同时也肩负着教授知识和培养情感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尤其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不仅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的能力也要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质量与效能。

(三)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对教育工作充满热忱并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同时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沟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之一,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平等对话的能力,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时提问和细致观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或心理状态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进行中要做一个善于传递信息和接受反馈信息进行双向沟通的有心人,使课程教学有效顺利的开展。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教师在使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就要求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信息的交流,教师对于信息的捕捉和分析,有助于将反馈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在认知主义思想上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观的、不确定的。(语文教学论文)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教学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以此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一)师生沟通的时空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空间上看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时间上看,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授课中完成的。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策略。

1.师生沟通时间把握的策略。

首先,在课前的导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早几分钟到教室,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于旧课的理解情况,唤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好一堂课就有了保证。

其次,在新课进行过程中,也要注意在讲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包括技能型的内容也包括人文上的关怀,所以师生之间不是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最后,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或询问一下学生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哪些地方需要老师做进一步改进等以此来发现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还有哪些是感兴趣的,发现学生学习新的增长点,生成新的课程。这些内容都在无形中促进了教师对于自我的反思,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2.师生沟通空间上的策略。

第一,最常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虽然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和对问题的理解,但仍只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沟通。真正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应用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还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将语文学习生活化。

第二,分组学习或合作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分组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需要适时的与学生沟通,检测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甚至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分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沟通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注到大部分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要善于抓住与每一个学生沟通的机会,有效地进行沟通,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

(二)师生沟通的内容策略。

师生间的.沟通在注意沟通时的策略,善于抓住有效沟通契机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达到知识的传递,也获得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

1.认知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的交流,即知识上的传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具体形象的特点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同一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该尽可能使语言的表达生动形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表达、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等。

2.情感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包括信息、认知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教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用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心来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要用童心与学生交流,真诚与学生分享,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良好有效地沟通。教师在课程内容上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师生沟通的形式策略。

根据沟通所借用的媒介的不同,沟通的形式主要分为语言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语言的沟通即以语词符号为载体实现的沟通,而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以下主要从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形式上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沟通的策略问题。

1.语言的沟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语言的沟通主要是指口头上的交流,即教师和学生利用口头语言这一媒介,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在语言的表达内容上,尤其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口头表达知识的真实、准确,同时还要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美感。教师在语言的表述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化的情景,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的发展。当然,在语言的沟通上还有很多语言表达的策略和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发掘自己在教学中特色的沟通艺术。

2.非语言的沟通。

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工具,能够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塑造积极的体态语,避免消极的体态语。在体态语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是眼神、表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沟通中,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的符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沟通的契机,丰富沟通的内容,创设沟通的空间,利用多种沟通的形式来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发展沟通艺术。

参考文献:

[1]李路。做学生的心灵导师――高校师生交往沟通的技巧[j].商业文化:上半月,,(3)。

[2]王引芳。论师生沟通的技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3]朱爱芬。浅谈师生沟通[j].学周刊,2011,(12)。

[4]张丽萍。“积极聆听”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师生沟通技巧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10)。

[5]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必须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着手,对课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断和推测,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超前思维,以便在行动之前及早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更加清醒地采取对策。

(2)应变机制。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思维着的头脑,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构想,但“偶发事件”时时会找上门来。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决策,巧于应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创新方法。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课文,即使是教过几十遍的同一篇课文,也永远是新课。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方法。

(4)讲究效率。要减少无效劳动,尽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单位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必动笔;练两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三遍。教师讲述语要精当,要知道,讲课中输出的无效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2.表演性。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整洁、稳重、端庄、潇洒、活泼、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展示的典型环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丝丝入扣的剖析,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震荡学生的心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童话大师的幻想,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3)感召效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种种表演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对其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发展。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美,教师和学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赏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性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1)情感转移。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学生三位一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导之以情,情理一体。

(2)多样统一。应做到知识、智力、能力训练的统一,听、说、读、写训练的统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统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它包括启发的技巧、批评的技巧和训练的技巧。这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教学技巧越丰富,越熟练,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1.艺术因素的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感艺术的运用。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而各种感官又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

(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

(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又要指导学生的学,让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

4.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指标:一是学术性,二是规范性,三是逻辑性,四是集中性,五是鼓动性,六是趣味性,七是启发性,八是体态语言。

5.课室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明明白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难易适度。

6.课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1)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创造机会。

(2)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

(3)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一,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节;二,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往往是对教师最初发出的指导性意图的生发、扩展和延伸;三,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

(4)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

(5)富有情趣。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问题和特征

(樊长春刘国兴湛江赤坎爱周中学湛江524034)。

就教育的理论来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心环节)是上好课。为达此目的,必须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具体到每一堂课,它总有一定的主题的,该讲什么,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上课之前应心中有数。“题外话”,“课外话”顾名思义,就是“题外之话”、“课外之言”。从时间上来说它们属于课外、题内,从内容上来说,似乎关关系不大,却藕断丝连。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希望同学们把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段“开场白”,精彩、简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它虽与接下来的新课没有多大联系,时值上不到1分钟,但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之际,肯定比平时板起脸来作思想工作要强。

法布尔的说明小品《蝉》,写得相当感人。“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是课文最后一节,也是作者抒情的高潮所在――对小小的蝉的由衷赞叹,在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一遍的基础上,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西班牙格言: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好了,只是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讲完这句话刚好下课,我发现有的同学鼓掌,有的同学则若有所思,轻轻点头。

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题外话”,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活跃气氛,提高兴趣。

一句好的“题外话”,一段好的“课外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语文课,少不了要课堂上齐读或背诵。可是,常出现人多声音小的局面,这时如果教师问一句:“你们都吃早餐了吗?吃饱了没有?”学生肯定会笑着回答你。如果趁机要求学生再读,一定会大胜如前的。有个老师对学生打不好省略号而大伤脑筋,而有关知识已次多重复过了,在一次作文讲评时,他问学生:“你们见过小山羊吗?”有的学生回答说:“见过呢。”有的学生则抢着说:“电视中有。”这个老师接着说:“有的同学打着省略号,稀稀拉拉的,像小山羊拉屎――很难看!”又说:“希望你们不要做小山羊。”当时,几乎全班的同学都笑起来,听课的老师也笑了。我想,这几句插科打诨的“题外话”,或许会大大地减少“小山羊”在作文本上“拉屎”的机会吧。

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处于指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一味地正儿八经的“传经授道”,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但总觉得少了点生气。是的,有时,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突然地不失时机地说几句“俏皮话”,不也可以松驰一下彼此的神经吗?反过来,学生亦能在轻松一笑中领悟到老师用心之良苦。题外之言实强于题内之言,退而且进,可谓此为“曲线救课”。

[1][2][3][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2.1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会阻碍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教育改革的动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打破语文课堂面临的教学瓶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现行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教育体制改革将教学目标转向素质化教育,所以单一的教育方式违背了这一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的潮流无法阻挡。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且顺应这个趋势,积极研究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能力。打破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瓶颈,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这篇词时,教师不能只是自己讲述,让学生了解意思和背诵流利,还要介绍苏轼的经历、生活背景和诗词特点,有利于学生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除了单纯口述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加入视频教学和插入电视片段,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好奇心重,喜欢探索新知,如果让学生只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压抑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为学生未来打下良好基础,不做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而要做一个善于“活学活用”的人。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一课时,可以指定清晰地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一个“听讲者”变为一个“参与者”。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查生字,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课堂上,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文章描述的我与藤野先生的四件事是哪四件事?”“故事是只有一条线索吗?如果不是,有几条呢?分别代表什么?”等等;课后任务,完成课后习题,并且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布置给学生一系列有顺序的任务,让学生参与感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改进学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等等都存在局限。因此,在正确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积极的找寻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和向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必修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为基础的.教育,是充分发扬主体性、注重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就英语学科而言.

作者:张淑贞作者单位:贵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学,贵州,遵义,564700刊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札记艺术论文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课堂教学艺术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密度、速度、难点、重点、强度和激情度等。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种类。

1.教学行程的节奏。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争取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且使之丝丝入扣;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于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试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和设疑、讨论和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按其规律和特点有节奏地进行。

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处理和驾驭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主次、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弛、彼此起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试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试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试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1.快与慢有变化。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实施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作业限时是实施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解剖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理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该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推导公式。要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解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明白思路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处于失控状态,或者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可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必修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的成败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的'好坏.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个原则进行.我在本文谈到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情景导入法、实物导入法、设疑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激趣导入法、故事导入法.

作者:陈魁秀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县路罗中学刊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afterschooleducation年,卷(期):2008“”(z1)分类号:h3关键词:学习动机主体作用导入法情境教学直观教学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下面从常规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或造成悬念吸引学生,那么导语如何设计。

1.过渡性引导。

课与课之间都有过渡的过程,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上课时应该承上启下,总结上节课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不让学生感到突然,有些学科也可通过对过去学过的而且与本节讲授的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回顾,,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使已经学过的只是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感到困难。

2.通过自己的阅历或生活引入。

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或自然现象,有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撷取生活、工作中的或自然现象中一些恰当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直观法引入。

可利用图表作直观的展示、精略的概括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其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问很重要,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1.创设温馨的气氛,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学生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亲切。当学生因心理、知识、语言或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让学生难堪,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及时启发诱导,理顺其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即可使学生因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里满足,又可使他们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2.掌握分寸,把握时机。

提问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不能形成固定模式。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新旧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此时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情绪活跃,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大大提高其求知欲。

3.提问的深广度要适中。

所提的问题不要太难或太易,要不要过大或过小。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问题太难,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信心;问题太大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次提问,注重提问的质量,要做到深浅适度,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简练,要有启发性,逻辑性和感染性。

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不是一般讲话,也不是朗读文章,更不是拉家常式的谈天说地,而是知识迁移、智能培养的过程,是逻辑表达和感染力的统一。教师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可把讲授的内容讲得准确、明白、生动,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师语言艺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科学性。

讲课时,无论是课文的分析、理论的阐述,还是规律的推导,所用的词语都要准确、简要,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2.逻辑性。

讲课时顺序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安排要得当,分析、综合贴切。那种不分主次,次序颠倒的教学,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简洁性。

讲课的语言要简明精炼。三句说清了,就不用四句;一遍说明了就不要重复,更不能废话连篇,还要避免口头禅。

4.生动性。

所谓生动,就是语言要鲜明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要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词句,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妙趣横生,形象生动。但不能追求低级趣味,也不能为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

四、板述精当、科学,要有艺术性。

板书包括书写和作图。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表达、实验相辅相成,能帮助学生领会所学内容,提高分析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板书要有协调性。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板书内容逐步完善。板书与教材思路同步,使教学过程与板书协调一致,板书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练。要提取讲授知识的精华,加以归纳、概括,做到条分缕析,纲目详明。教师边讲边板书,板书时有讲解,讲解中有板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分散学生发注意力。

2.板书要灵活。

板书的内容,可根据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灵活设计。板书必须字迹工整,图表规范,线条清晰,布局合理,还可以恰当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增强直观性和鲜明性。规范化的板书,还对学生的作业起着规范作用。板书必须讲究结构美,形式美,布局要恰当合理。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总结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学生在一节课里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使学生把新的内容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于检查和再现。所以课堂总结的艺术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图标总结。

知识的传授,一般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采用图表,把知识加以归纳、综合,使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各部分的联系与作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这种方法既直观明了,又便于掌握。

2.多层次总结。

每节课、每章节之后有本课,本章总结,每部分讲完也要有总结,还有阶段总结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总结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注重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充满生机,学生才会听、勤于思、乐于言,从而教与学双方能积极配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会为课堂教学迎来一片春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演出表演出来。学生情境表演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上课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的好奇欲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教材,了解掌握文本人物的内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分别扮演文中孔乙己、掌柜、丁举人、“我”、路人,通过“我”的描述、掌柜与孔乙己的交流、旁观者对孔乙己的讽刺、孔乙己自己的心理活动等情节将孔乙己的形象生动的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参加表演《孔乙己》非常感兴趣,课堂上非常积极踊跃的回答我的问题,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的一堂课上的非常轻松。

二、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演示。

现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教师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将心思放在课堂上,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练习时,要让学生写一篇《简单描述小制作》的作文,那么我就在自己上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物件,然后自己再在上课的时候将自己制作这件物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积极制作属于自己的小物件,每个人都兴趣高昂,东西做完之后,肚子里装满了自己想要说的话,急切的想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他们倾吐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这些作文中有关于制作昆虫标本的、有关于制作书签的、有关于制作泥画的,各式各样的制作,每个同学都写出了非常精彩的制作过程和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对语文有着更深的感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问教学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情境的创设可以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认真学习。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我会以游览动物园为情境设立问题,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去过动物园。接下来我就会对同学说“既然大家都去过动物园,那么大家发现没有,有些动物是大家在动物园里经常能看到的,但是有些动物却不是在每个动物园都能看到的。比如上节课我们讲的《松鼠》,大家是不是已经在动物园看到了?”全班学生都齐刷刷的点头示意,然后我在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大家在动物园不常见的动物——大熊猫,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大熊吗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它与别的动物有着怎样的区别,大家觉得好不好啊?”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异口同声的说“好”,然后我就很顺利的带着同学一起去学习这篇问篇文章。我通过提问同学们去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身临其境,仔细回忆自己在动物园看过哪些动物,思维得到引导。接下来又通过学生已经熟悉的松鼠来引出学生不熟悉的大熊猫,让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抓住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提升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

新教育改革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学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资料的同时,可以对课文内容有着一个更好地理解。比如笔者我在给学生上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文章时,我先通过投影仪将“神舟”五号出征的视频投放到大屏幕上给学生看,学生们在观看“神舟”五号发射过程的视频时,亲身感受到了航天员们出征时的情境,许多学生看视频时都发出了惊叹声,他们都被这种场面感染了,视频看完之后,许多学生还沉浸在那种震撼中。这时我再带着学生一起去学习课文,由于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认真思考,脑海中有着航天员出征时的场景,使得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篇课文。对我来说,这节课有着一个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结语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继续开发研究。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表达情感。通过正确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语文能力优秀的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