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党入团 > 高中生入党申请书 >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通用20篇)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通用20篇)

时间:2023-12-22 14:46:25 作者:字海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发展自己,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学习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经验。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是古代人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其在学习上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学习上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性学习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特点,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2.1字词句方面:在字词句方面,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区别,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可能有不同意思,也可能是通假字,表达另一个字的意思。而文言文中的词语往往是单音词,词语本身有着很多意思和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根据前后的情况来判断词语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在句式上也是比较复杂,与现代汉语中简单明了的句式相比,文言文中的句式形式更加多样,不仅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变式句,而且每种句式下又有很多种句型,而这些字词意思判断、句型的掌握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多注意积累,对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不懂的词句要及时记录下来,尤其是通假字,对常见通假字一定要熟练,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前后语境判断出这个字应该是通哪个字,然后来判断字的意思。

2.2思想情感方面:在思想感情方面,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也是有自己特点的,高中时期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多是从先秦到明清这段时间的,或是表达忧国忧民情怀,或是表达抵御外侮、抨击暴虐的愤怒,或是表达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多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言文作品,体会不同文言文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这样能够让自己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在以后阅读陌生文言文时也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深入探讨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深层次情感。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论文

摘要: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强调背诵记忆,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情感体验不佳。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地理课堂,颠覆了传统学习方式,通过探究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掘过程中来,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体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新课改教学要求及高中地理知识特点,从多方面讨论在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有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个领域范围内,选取特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质疑、调查、分析研讨、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掌握相关探究程序或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过去以规律发现事物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事物发掘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发展。

1建立一定探究情境。

高中学习相对较为紧迫,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再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建立具体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特定思维场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读。探究情境建立一般有几个原则。其一是要开放化,开放是探究性学习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表现在探究深度与广度之上,还表现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够自由控制探究步骤及过程。其二是合作化,合作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三到六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完成探究活动。其三是学科问题特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探究情境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出问题,因此,教师在建立探究情境要有学科特征,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能获得特定知识。探究情境是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准备,可以建立生活化情境,也可以建立与经验认知想冲突的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创造学习动力。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繁杂的知识内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较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学习动力。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是由事实或问题到知识本质,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在长期探究过程中实现发展与提高,传统学习方式不适应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要通过一定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强大学习内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路线分布》,教师可以参考本市最新的建设规划图,选取一条正在规划的交通路线,通过参考规划图与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如何建设才最为合理。将探究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其实并不遥远,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学习动力。

3强调探究过程。

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相比探究结论更强调探究过程。一方面,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对探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完成知识内容,完成相关知识学习目标,即探究结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另一方面,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任务协调、资料查阅、推导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地理知识等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是指探究结论不重要,探究过程是为探究结论服务的,教师要辩证看看待两者关系。自主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互帮互助,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

4适当指导。

课堂探究时间有限,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上或学术上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以指导性、启发性意见为主,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答案或解决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让学生探究产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把握不明确,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地从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叙述这一概念,具体在后续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思维,简单地教会学生把握其中概念即可。

5组织交流。

定期组织交流是扩大探究成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课堂小结,教师要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交流。其一要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性学习心得,通过学生交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吸收他人优秀探究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升。其二是交流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对教学方式最具有评价权利,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补救,为下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6结语。

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科学问题意识等多方面思维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思维、知识内容及课堂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作者:刘建元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专注地思考,也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比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利用互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但不能将自己的个人观点过于明显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更多地接受学生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及时指明探究学习的方向,促进探究活动效率的提高。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让高中学生的学习灵感得到激发,能给高中语文教师以新的教学想法。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对其进行正确利用,让探究性学习氛围得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使高中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应用者。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都有帮助,而且通过文言文学习,还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词语和造句方式与现代白话相差甚远,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感到十分吃力。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可以轻松快乐学会文言文知识的。下面先讲一讲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学习文言文是十分有必要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就是在学习动机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后面学习也缺乏相应的动力。从宏观来看,学好文言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将祖国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而且,学习文言文还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从微观上来看,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使得文言文整体成绩普遍较低。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是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失望。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论文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追求阶段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应对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现象。首先,教学策略审理应该考察策略是否具有程序的合理性。比如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操作层,教学方向主要是对于语言概念、逻辑命题或语法规则的学习,因此教学策略应该以机械联想和记忆为主;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技术层,教学策略应该以“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为基线,奠定学生“感知辨认原型―形成关联应用―自动规则化”的技能思路。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素养层,教学策略应观照学生对课文观点、榜样的评价反思,通过情感共鸣逐步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并积极推动身体力行。其次,教学策略审理应考察策略是否具备针对性。例如,文本解读中,教师的迁移性策略应用有没有充分尊重文本,是否绕过教材大谈新观点新理论,教学是否说教化、功利化。最后,教学策略审理应保持对教学工具运用的谨慎态度。“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服务明确的教学目标”[6],如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多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但是高中生的认知想象力已经成熟,应用多媒体在低年级学生想象思维尚不发达的阶段可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对于高中生却未必。“语文的想象是从本文体验出发尽可能地在大脑中还原画面”[7],高中生有能力进行独立情境创设,也更需要锻炼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联系背景知识或呈现文献信息可取,但将其作为直观形象导入的常规策略却需要审理纠偏。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3.1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言文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学生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大声朗读文言文。在学习新的文言文之前,学生可以先将文言文大声朗读出来,将无声的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样一来,文章中单调的文字会通过声音将其语言中蕴含的韵味和情感都表达出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很多文言文片段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学生在文言文朗读过程中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尝试着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情感,一开始时读得慢点,将每个字、每个词都朗读清楚,将文言文的'声韵都朗读出来,这样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把握文言文主旨。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同学们更应该注意多多朗读,尤其是苏轼表达观点那一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同学要多次朗读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潇洒心境,这样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再有,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和他人的交流沟通,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一来,也能够积累自己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3.2做好课外阅读:文言文往往是和某段历史或是某种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进行课外拓展,这样也能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学生可以上网多查查先秦时期的历史,搞明白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参考其他几位作者写过的《六国论》文章,也可以多浏览那个时期的书籍或是影视剧,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来看苏洵认为六国是如何灭亡的,再结合苏洵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一来,就能容易地理解《六国论》中苏洵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

3.3加强横向联系:语文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尤其是历史,所谓“文史不分家”,文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受其当时所处历史背景的影响的,因而多拓展古代历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反过来,文言文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单调的历史因为其中的人物而丰富起来,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处,能够将各个学科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综合学习在字词句方面以及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特点,然后要注意牢记词句意思,并将其放到整个句子中去感受语境,同时要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加强横向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促进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和琼.打破常规变中出奇———初探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1)。

[2]侯志中.自主、诵读与兴趣———文言文课堂的突围[j].教师,2015(19)。

[3]顾勤芳.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07)。

[4]骆子彦.在教学古文中寻求升华———探究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教育,2015(15)。

[5]黄志芳.“开心辞典”引入古文教学“小组学习”激活文言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反思[j].语文建设,2014(05)。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论文

摘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理综组成立了《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组,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

(3)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课题实施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实验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比如在学习了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后,设计了“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研究课题。该实验的难度比“探究铁生锈”要大得多。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参考。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组内修改方案,再由老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其中学生在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变量的控制”难以把握。例如,设计要求提出“用一样的烧杯”“取同样多的汁液”等无需控制相同的量。而忽视了“胶头滴管必须同一型号”“高锰酸钾溶液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这样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修改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并自带水果、蔬菜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再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后的反思。

课外探究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探究性实验学习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在今天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凝视实验现象、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市中考中均有学生获得满分。而这些在几年前,对于我们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是显然的。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市教研员、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更让我们相信这些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实验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问题探讨。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摘要:从创设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有所获得、创造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有所启迪、点拨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创置高中语文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质疑解惑、创新高中语文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就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研究。

新时代高中学生聪明,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基础,对新生事物有寻根究底的个性特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设置探究性教学氛围,为探究性教学进行铺垫,然后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认知提供一系列情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质疑,随后对疑问进行互动交流,然后进行归纳解决问题。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节课时,笔者结合全文主旨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借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烛之武为什么能够凭一人之力说退秦国的大军?二是烛之武当时能够展示才华的背景是什么?有了笔者给出的问题,学生“迎合”教师教学的心态就会出现,学生就会主动的在文本阅读、教师的教学中去寻求答案,在这样教学氛围里,学生进行阅读探究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变成学生自觉主的探究行为。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究性活动学习活动结束后就会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会有所获得。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是经过专家几经审核后,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的,具有很强的人文时代性内涵,是由精华语言文字结合而成。所以说,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师要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科学合理f创造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确保学生更好f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节课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声光电”作用,创设生动直观滚滚江水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江水发豪情,同时配合多媒体音乐大声的朗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经过笔者的配乐配景的朗诵情景的创造,仿佛让学生穿越回作者写诗的年代,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把学生的情感启发了起来,然后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教会方法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亦是如是。所以,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彰显个性,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同时,教师还应随时给予学生点拨探究学习的方法,“一语点破梦中人”就是这个意思,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语文的`技巧和方法。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点播学生分别使用个性化阅读和比较阅读两种方法来阅读教材文章与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并有选择性的探究描写景物在这两篇文章上的异同。在探究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共鸣以及精神上进行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提高学生的素养。由此看来阅读才是语文探究性学习最好的方法。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加上新时代的学生聪明好学,对事物问题有质疑能够随时提出来,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是由于高中学生质疑问题是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换,由自身局限到换位思索等全方位的调整转变。因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为培养学生勇于学习探索提供一个平台。教师根据文本教学的内容向学生设疑、提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和谐共处的生生、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对文本疑问之处进行探讨,以达学生质疑解惑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大胆发言了,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教师教的不再累,学生学的轻松活跃,就是新时代优质高效课堂。总之,新时代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善于探究,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1、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在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心里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大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的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

6、增强学生的能力。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7、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8、形成学生的心象。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那能够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习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等性格。

探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论文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生物教学的生活化体现了生物教学的归宿。为落实新课改理念,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的内容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教学方法要以探究与实践为主,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与实用性。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的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为载体,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与改善生活。生物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会变成生硬的说教,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生物课堂的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用已知的生活经验完成对于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生物教学导入环节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活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充分利用与敏感话题,从生物知识的角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一段时间全球泛滥的甲型流感,教师可以巧妙引入,作为讲授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内容的情境材料。与教学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关心人类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具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也可以通过阅读生物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体验。让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思考,接受生物思想的启迪。生物课堂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提问,结合生活内容进行描述,结合生活经历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与生物现象的理解。使学生饶有兴致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中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使其有效地与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生物问题,生物知识就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使校园学习与校外探究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一切生物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学习空间,将课堂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融合,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有效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生活经验,即让学生畅谈生活中所发现的生物现象,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生活经验与生物学习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将生物学习转变为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要紧紧围绕生活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把生活中的问题与生物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这一直观的学习方式,探究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在生物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实践手段,满足学生善于探究的心理诉求,满足学生通过探究生物问题获取新的体验的需要。要放手让学生实践探究,让学生经历生物知识构建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探究动力。生物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变成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根据生活现象探究生物问题。

四、课堂延伸走入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归宿。除课堂教学要引入生活情境外,还要将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验证与运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生物课外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以生物的视角解释生活现象,为将来服务社会打好基础。组织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学生的个人调查,也可以采取小组活动合作的方式。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笔者还提倡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过敏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有的学生在课外访问了得过荨麻疹的邻居,当时邻居说是用布包上炒麸皮进行治疗。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荨麻疹是过敏,炒麸皮是无法治疗的。通过这些调查实践活动,进一步增长了学生实践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总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利用。在生物教学中,一些生物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加以解决,使高中生物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生物探究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探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论文

1、身材小,容量大。

生物试卷中的选择题和主观题往往需要一定的篇幅,而判断题则不然、例如:蓝藻属于自养型的真核生物、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题、要做对这个判断题,学生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养型,什么是真核生物,并且要了解蓝藻的结构特征和生活方式、真可谓“小身材,大容量”!

2、耗时短,知识点广。

3、本领大,识错率高。

4、解题速度快,个体差异小。

二、如何用好判断题。

1、适时代替默写,有效防止厌学。

2、适当改变要求,实现分层教学。

3、适当重组知识,实现滚动教学。

综上,判断题作为一种轻巧的题型,在高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复习阶段,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判断题并非灵丹妙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科学运用,以起到事半功陪的作用。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明白词语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有时候学生对一个词语的意思不甚明了就可能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从而为自己的阅读带来阻碍。因此注重词语方面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把握重点实词学生在初中接触的生词大部分都是实词,他们在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上相当熟练,基本上也具备了学习实词的方法。高中实习学习和初中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在遇到一些重点实词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把握这些词语意思即可。同一实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实词“爱”,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其为“爱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为“喜欢,爱好”;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又是“爱惜,吝惜”;“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则是“隐蔽,躲藏”的意思。因此,在接触了大量的实词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全面把握某一实词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灵活分辨。1.2掌握典型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中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虚词的了解和运用都比较少,而高中学习中虚词学习和实词学习一样重要,在虚词方面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重点的18个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和实词一样,虚词也存在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拿“而”来说,它被用作连词时,就有不同的用法:(1)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就是用的这个意思;(2)表示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就是递进关系,意为“并且”;(3)表承接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就是这一用法,意思是“接着、就”;(4)而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则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但是,却”。这仅仅是“而”在作连词时的意思,在作代词和其它用法时,它还有其他用法。由此可见,虚词相对于实词内容更丰富,学习起来也更复杂,教师在虚词学习上应该条理清晰,及时总结概括,争取让学生获得同样清晰的认识。1.3古今异义词的注明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些用法和现在不一样的词语,用当前的看法去解释文中的词语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解说明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让学生掌握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举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学生掌握这些典型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就避免出现在文言文学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自己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加深理解。

2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典型句式。

学生把握相关的词语意思后,句式便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对句式不太清晰了解的话,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句式知识,在学习句式方面,教师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2.1掌握几大典型句式。

典型句式的句子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框架,而句子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在框架基础上的填充。文言文句式往往都是根据句式框架来进行的,同一句型的句子虽然内容变化多样,但是其句型的特点根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熟悉掌握几大典型的句式后,学生便能在阅读的时候判断出句式,获得很大的帮助。目前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一般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像判断句,既可以表示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样的“……者,……也”模式。也可以表示为“刘备天下枭雄”这样没有任何特征的句子。学生只有真正把握这些句子,才能在句式不同变化中准确判断,理解句意。

2.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句子中除了一些典型的句式,还常常会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用法对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会大有裨益。在学习这些固定句式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固定句式的意思,像表示疑问的词如“奈何”“何如”,表示反问的句式“何……为?”“何……之有?”,表示感慨的句式“何其……”“一何……”,表示选择的句式“其……,其……也。”“与其……,孰若……”。学生之有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结构,才能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条理清晰。

2.3培养读句子的语感。

语感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学生一旦培养起语感,在学习中就会得到很多帮助。语感能帮助学生判断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词语意思,语感的培养与其说是增强了学生直觉的正确性,倒不如说是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经验,总结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带着语感进行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好地接近文章的中心大意。

3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探索。

文章大意的探索建立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只有自由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疏通文章结构才能进一步探索文章思想。文章中心思想是全文展开的依据,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方,它可能在文章的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或者在许多地方被暗示。学生在探索文章中心的时候,要立足整体,统领全文,从全文出发,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心思想的探索。在探索中心思想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在语言上尝试将古文转换成现代语言,还要试着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古代人的心境,只有这样认真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不断深入文章中心内容,挖掘出真正的中心内容。

4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学习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都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学,学生只有带着兴趣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学习中,学生不能只依靠教师来教,亦步亦趋,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也会处于不利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条件下去主动探索,自主解决文言文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融入学习中,才能在努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保证学生在拥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论文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规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将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公转规律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还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以及内在的运作规律,包括时间、空间维度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逐渐形成立体的地理思维,进一步构建地理知识认知体系。

(二)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

由于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在课堂中,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并不能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然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视频与课堂讲授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起到辅助作用。

(一)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

据有关研究表明,将“视”“听”两种要素结合起来,其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相对于传统以“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效率高出十倍以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将“视”与“听”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在接受地理知识时,需要通过耳朵与眼睛来反复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强烈的“视”“听”效果。例如,在学习地震相关的知识时,经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学生们对地震一定早有耳闻,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地震的`相关视频,结合教学挂具向学生展示地震地形的相关剖面图,进一步引出震中、震中距以及震源深度等方面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

为了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校可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中,只需要拥有计算机和相关的外围设备,就能将相关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完成对地理教学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在已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相应的地理资源,并将信息组建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体系,更加方便教师的备课与教学。

(三)提升教师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新时期下学校教育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多样化的教学情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展地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还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以此为学生打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影响深刻而广泛,在语文教学中引人微课,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课堂组织形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整体教学策略。

(一)铺设语文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课文,但每一篇课文由于创设的年代不尽相同,所以其背景和内容也有较大的不同,加之学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让学生跨越时空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有较大的难度。因而需要借助微课教学中的声音、图像和画面,把原来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变得更具有形象化,栩栩如生,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创设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让学生通过声音和图像理解画面的意境,为教学情感提供外在帮助。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教学的最好教师,微课通过丰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将教材中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充分地表现出意境、音乐和艺术等方面的美感,逐步地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有效地调动学生审美主体,让学生具有美的领悟。微课教学中通过图片给学生创设各类意境,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让学生真正地爱学和乐学。由于微课教学中取材范围较广,所以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学生在信息获取中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学生能够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探寻知识理解知识。

二、微课教学活动的具体应用策略.

(d)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

现在教学主体的开放化,单一的知识获取途径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所以需要多引人课外知识补充和拓展课内的知识学习,这也是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的良好学习方式养成的关键因素。由于微课具有比较直观的呈现形式,并且呈现的内容更具有丰富和多彩性,因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课文知识学习。教学过程中巧用微课教学形式,比如《美猴王》这课主要介绍猴王出世的具体情节,也刻画美猴王身世的离奇以及具有超越常人的本领,并且猴子多变的形象一直以来学生都很喜欢。因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给学生呈现《西游记》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课下有意识地收集与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名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微课教学能够聚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课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身内化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故乡》的时候,教师重点的给学生讲解两个人物豆腐西施和闰土,这两个人物形象和作者内心中的人物形象的反差,反映出现实社会可以将一个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的中年男人,生活的艰辛让他失去原有的灵动和活泼,为生活的所迫不得不沉默寡言。教师可以把这些重点内容做成微课教学,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孥习的重要脉络。

三、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影响。

(一)需要教师更具专业化教师需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就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但是很多教师因为工作繁忙,加之人身上的惰性,所以没有注重锻炼这方面能力,学校也没有针对这一项有具体的考察方略,但是微课制作则需要教师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讲解《师说》时,可以设置韩愈所处时代从师的过程和原因,但是这些内容不能较好地呈现在课堂上,所以需要通过微课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在课下仔细地体会和理解,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受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的影响,部分达官贵胄直接可以世袭官位,不需要通过仕途的方式获得官职,所以当时对老师的尊重和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唐朝到来,科举制度成熟,加之武则天统治时期,更为注重寒门学子,所以很多寒门子弟从政机会增多,朝廷也因为寒门子弟的进入有新的改变,所以从师问道的传统重新恢复。专业系统化的微课讲解,让学生自身学习更具有连贯性。

(二)微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资源。

微课录制,由于知识内容的宽泛,需要集思广益,所以要求学生都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所长,这里不要求知识掌握充足的学生参与,更希望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学生也参与微课活动中,比如有的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好,所以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参与朗读录制部分,尤其学习一些诗歌和散文时,摆脱时空束缚,让学生优美的嗓音作为良好的教学资源保留下来,让学生珍惜自己的天赋,也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结束语:

微课教学作为新引人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完善知识传授,弥补课堂教学中的各类不足,比如课堂学习中精力不集中,教师准备不充分等情况,通过微课都可以解决,微课还可以系统化知识,将教学中的几个重点和难点知识贯穿在一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会计本科专业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因符合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因而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受到欢迎。但是,如何加深对案例教学特点、理念和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树立案例教学的态度,则是近年来本科案例教学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组织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决策者)面临的一项决策、挑战、机会或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他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因此,案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须是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描述,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现实与开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成功地把现实中的场景移入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生动的研究对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评论文章。经过简化与抽象的练习(exercise)、问题(problem)、文章(article)、模拟(simulation)等这些材料不能被称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case)。

第二,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决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着决策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面临问题的思考,将学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决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须解决一个综合操作、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应对机会和挑战做出分析判断和综合选择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学能够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得到认可,源自于人们对应用类本科专业的特性和案例教学基本理念的认同。会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会计综合操作、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教”的方面来看,案例教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功能在于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再由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项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要经过“理论传授——学员接受——运用实践”三个过程。在理论传播环节存在着教师个人对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认识局限;在学生接受这个过程存在着语义理解和学生内省的偏差;在运用实践环节,存在学生领会实践、搜寻理论的时间成本与失误成本。案例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直接运用这些案例中掌握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知识传播与综合技能培养的效率。

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和记忆这些知识,在缺乏现实情景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知识体会成为一种技能,因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其次,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开放,让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建立在种种课堂假设与限制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沟通、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后,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总是带着某个决策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这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变化的管理时代,学会学习其实更加重要。

为了保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学习与讨论效果,案例学习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个人准备(60-120min)。案例材料必须事前发给学员,学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案例材料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背景材料与文章,学生自己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其次是小组讨论(15-30min)。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在于保证帮助学员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对案例问题可能存在的共识与分歧,为大组讨论奠定基础。最后是大组讨论(60-120min)。在大组讨论上,通过毛遂自荐、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由一名同学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就进入大组讨论的“狂轰烂炸”阶段。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决策过程的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参与,而不是旁观。案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技能。学生接触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案例中“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银行家”、“董事长”等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所不容许的。唯有提出建设性意见,才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只有真正参与到经济决策过程中,才会把决策中每一分钱的利润和损失都当作是自己的,这个时候才能调动真正的热情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第二,别指望“正确”答案。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获得案例本身的正确答案。正如管理实践一样,现实的分析和决策工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案例同样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案例写作者甚至有意识地在案例制作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或数据漏掉。对同样一个财务指标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而是这些判断所基于的分析过程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和独创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学习重视的`是决策的思考过程。

第三,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过程是在决策团队之间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案例教学的决策过程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现实过程。善意与尊重是职业行为的标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应当公开而有礼貌地承认分歧、表达意见。即使彼此之间的意见大相径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这至少意味着对同一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会计数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数据来源,一项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销售部门的业绩,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术、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业绩。唯有学会思想共享,才能保证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比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并非“抛弃”理论。会计教学案例来自于会计实践素材,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会计实践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案例学习可以抛弃基本的会计理论。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或指定学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的能力。有时教师甚至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提问,而这类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

当然,案例教学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学阶段,如果能够为会计本科生量体裁衣地编写适合于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仅牵涉到案例编制的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的投入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案例编写的技巧方面的问题,那么,案例教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就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近年来,打造高效课堂成了教育界一个热名词,“高效课堂”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是每一位教师的更高层次的追求。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也可以说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其特点是:课堂教学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之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和灵魂。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案。新课程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预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一篇文章,老师应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探究,来确定“教什么”,首先要“钻进去”,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难易要适中。正确解读了文本后,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在教学中的失误。认真阅读文本,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

二、了解学情。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我们在设计前,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首先,目标明确。应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学目标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其次,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其三,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句话,课堂高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高效实施。

三、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愉快轻松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愉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种方式全方位调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演示、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而且,为了减少课堂损耗,除了课前充分准备外,我们在课堂上还要做到: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综合全面高效。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

四、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效地调控教学。我们要好好在语文课堂导向、导读、导思、导练等方面研究,以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为重,引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民主对话。而且,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随机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有时会不一定适合学生,这时,我们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机调整学习的“坡度”,适当引导,及时讲解等,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用智慧的语言不断开启学生的心灵闸门,使其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这年来,西吉县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开展了“同课异构、送课下乡”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在参加此项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不少收获。

(1)对课程内容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2)备课前对课文缺少细读和研究,有技巧没有感觉,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教案,在“教什么”方面很随意;(3)教案设计遍地开花,重点不突出;(4)程序太多,学生读得太少;(5)还有就是滥用多媒体,舍本逐末。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首先是对有效教育内涵的共识.

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的转变问题我们认为要开展有效教育,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这是关键一步,是教师必须要做的.这是教师的蜕变过程,是升华的过程。面对这个过程,我们有一部分老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的表示要课堂改革必须这样干,但也有一部分老师打着“有效教育在农村还是很遥远”的旗号,说是进行这种模式太累太花时间等种种借口。但我们坚决认为教师角色必须转变,这才是开展这次活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我们为教师做了理论上的转变。

1、我们必须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大家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我们必须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们应该和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秋天的怀念》这篇充满真挚情感交流的活动中,我和学生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知道怎样尊重人,怎样热爱生命;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中袁忠雄老师和学生一起分组探讨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使学生从环保的角度懂得,不妨碍别人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3、教师必须由独裁者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们一人说了算,而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风雨》的主题争议不定时,应该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们心中的恐惧。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科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渐渐习得学科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长期坚持我们的任务减轻了,担子却更重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乐学。

在实施有效教育起始阶段,老师、学生都有一个新鲜感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熟悉了套路,就不爱做了,不爱听了。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我们一致认为应当这样保持有效教育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总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这种方法提升理论,进行总结,加以推广,一定能有,有利于学生,利于学校,有利于国家。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究性学习的论文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如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遍)。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而有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那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知识文化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生活积累和知识整合。

阅读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凄,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生活是永恒的老师,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积累,文本的阅读才有坚实的基础。文本研习是自身认知结构与外来信息有机整合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发现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存”融合到文本中去,形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2.探究性学习应该注重文本和思想的延伸。

1.探究的内容学生能够操作,并且有兴趣。

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探析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探究性学习模式论文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学艺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全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的美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了能够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想,落实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笔者探索出一种比较适合于目前高中生欣赏水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权且称为“综合激情”模式。

所谓“综合激情”模式,就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综合因素和手段,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各种情绪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一、“综合激情”的基础。

l学科基础。

音乐学科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音乐的出现是人类对于文字、图象等表达方式的完美补充。可以这样说:音乐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新天地。这也就是说,音乐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功能)是为了抒发人类的感情。我们把音乐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情感上,可以说是符合了学科本身的.要求。

l课程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一名高一的新生,至少已经接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的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的学习。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样式,在外部形态上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要将这种外在的认识上升到内部的、本质的层面,建立起音乐的形象情感思维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作品的各个组成方面。

l学生基础。

经过了九年的初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接触到了许多的学科课程,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不少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只是这些绝大多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了解别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同时,也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这也就促使我们的教学要去考虑情感的因素。

二、“综合激情”的模式。

a、“综合”

这一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所有方面。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在介绍作品指导欣赏的时候,要考虑音乐学科内部各课程的综合,把牵涉到看、唱、听、奏、想的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和教学目标综合起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时候不会感到陌生、突然。

其次,是学科的综合性。

欣赏课程,是对学科内各个具体操作课程的提高和再认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遇到一些人物、事件、观点等背景材料,由此,可能自然地联系到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内容。这也反映出了人文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有交叉的特点。学生在这些社会学科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审美的水平。

第三,是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