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毕业论文 > 浅谈农业经济问题论文大全(20篇)

浅谈农业经济问题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2-17 23:37:42 作者:LZ文人

范本是一个优秀作品的代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范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些范文范本是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浅谈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论文

国际经济法是我国教育部对于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统一指定的16门核心课程之一。

国际经济法课程应用性较强,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非法学院的法学本科教学来说,由于其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实践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校原有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限制,给这门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笔者从开始一直在地方工科院校法律系从事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对此有一些思考,特予以总结,以供交流。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职责地方高校非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误区,认为他们大多处于应试和研究型教育阶段,仅仅将教学目的定位于服务于考研和司法考试的需要,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至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不会起草合同,不会办案的反常现象”。国际经济法课程尤其面临这种难题。国际经济法一般都是被安排在专业课的最后阶段,即大四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是学生“三考一试”(司法考试、考研、考公务员和应聘面试)阶段或其准备阶段。学生急需这方面的指导,哪管什么素质教育或综合教育?而且个体的学生之间本身也有不同的定位,此时的国际经济法课程自然难以面对如此迥异的多重目标,只能变成考研或司法考试辅导。同时,选择其他目标的学生此时已无心他顾,只能选择缺课。

对此,我们认为,非法学院地方院校本身具有多种多样的特色和层级,其法学专业的定位也是多元的,包括法律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或者精英教育。“三考一试”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或测试自己的定位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法律职业素质或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不应将二者截然区别开来。据此,我们的做法,一是在坚持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考研和司法考试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门讲解,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将这门课程调整到大三第二学期,避免在司法考试之前学生漏掉这门课,也避免在大四第一学期考研之前安排过重的课程。我们在实施了这两项措施之后,效果很明显:学生考研和司法考试通过率大幅上升;国际经济法课堂学生出勤率大幅提高。

二、选修课设置与师资力量问题。

非法学院类地方高校法学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中的比例一般都比较低,而由于地方院校涉外人才的.缺少,国际经济法方面的选修课更少,只能采取“大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办法,将此领域全部内容囊括其中。这一问题确实难以解决。我们根据自身在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专业特长以及教师结构开设了若干选修课,如国际知识产权法、wto法、海商法等。另外我们发现,选修课比例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缺乏,二是学生较少,按照学校规定选修某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一定限度,就停开这门课。因此,我们建议适当整合学校教师资源,特别是从其他专业的教师中选择选修课教师,如国际经济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同时,考虑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全校范围内放松转专业的限制,允许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入法学。目前这些建议尚未得到全面和大力实施,尚无法看出其效果。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

许多学者所推崇,被一些法学院系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或诊所式教学方法并未见取得明显的效果,反而可能由于过于重视本来就不符合我国法律制度习惯和特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成文法规则的解释和适用以及法律理论的学习。因此,我们结合这些情况和国际经济法的特点,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一)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法的最大特点是其条约、惯例以英语文本为主,条约的制定、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法庭也主要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在此情况下,双语教学成为必须。我们经过与学生之间的多次双语互动试验,最后决定采取一种独特的双语教学模式。

首先,不指定教材。目前我国缺乏国际经济法双语教材。仅有的如姜作利的《国际商法》,(法律出版社版)、沈四宝的《国际商法教学案例(英文)选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版),顾百顺的《国际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分三本:“合同销售”、“代理法与产品责任”和“公司和票据法”,仅限于国际经济私法部分),孙法柏的《wto与国际经济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版)等教材内容范围宽窄各异,但其共同的缺点是大多遵从汉语版国际经济法教材的结构体系,未能反映国际范围内的学者所关注的其他问题,如lowenfeld的专著“internationaleconomiclaw”中的国际竞争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环境法以及国际经济制裁法和日本学者中川淳司等著的《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经济刑法等。国际上最受推崇的lowenfeld教授的专著由于版权和费用等问题无法在国内推广。另外,通过前期教学实践和调查,我们发现,国内本科学生(即使是一些像对外经贸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达不到阅读原版教材的水平,让学生使用纯英文版教材,难度太大。因此,为了实现“大国际经济法”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我们决定不选择教材,而是集众家之长而选择具体的授课内容,由教师分发一些教学材料和教会学生获取其他教学材料的手段,由学生自行补充教学材料。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课件采取中英文并用的办法,主要采取在汉语课件中加入英语关键词句、段落,特别是条约惯例以及裁决的原文以及学者观点的原文。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外语水平和难易程度灵活决定口语授课的比例,在英语授课部分必要时参以汉语解释,在汉语授课部分加入英语关键词句和片段,以学生能够基本听懂为限。

另外,对于重要知识点,教师都在课堂上插入少量精选的“英文原读”的内容,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翻译其关键词句或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同时,向学生提供扩大阅读的链接或其他线索,如外国著作、论文,方便其课后进一步阅读。

(二)课堂/模拟法庭以及课下互动/辩论教学。

同其他应用性法学专业一样,国际经济法的实践要求这门课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辩论能力。因此,我们在这门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这一点。首先,安排2到4个学时的专门的辩论课,主题主要是国际经济仲裁案例模仿,如wto专家组对案件的审理或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仲裁庭的审案程序。学生通过辩论课,直观第了解了国际经济争端解决的程序性问题,有助于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平时的课堂上,对于每一章都选择一到两个主题(该主题可能由老师提出,也可能是从学生分章论文的题目中选择),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发言(presentation),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进行辩论,解决了学生被动“听课”、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的问题。另外,以教师的博客和学校教学网站为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可以下载所需课件资料,更可以随时在网上向老师请教某些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四、学生实践锻炼问题。

内地高等学校与国外的各种交流非常有限,其中的法学/法律系更是如此。这对于传统的法律学科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专业似乎不是大问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可以通过本地的各种法院等机构的实践得到锻炼。但对于国际经济法的课程来说,在内地几乎就没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学术会议,如国际经济法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社科院国际法中心(现改为“国际法研究所”)举办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等。另外,也鼓励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国内著名学府举办的各种国际经济法培训班或研修班。这样使学生直接向我国和国际著名的国际经济法学者学习和与其交流,获得受益。

五、教学评价估体系问题。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大多采用填空、选择、辨析、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题型。特别是工科院校,传统上要求对每一个考试题都要附以标准答案,作为打分的依据。这类教学规定应用到在后来增加的需要发散性思维的法学专业,显然并不合适。据此,我们在国际经济法的考试上进行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提高课堂辩论表现的分数比例,并将学期或章节论文及其课堂陈述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其次,在期末考试中,在模拟司法考试和研究生考试试题的同时,增加案例评析试题,特别重视学生在这些试题中的有创建的观点和发散性思维,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浅谈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论文

所谓国际经济法,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性概念,对相关事实构成的性质做出定性或者分类,再将其进行范畴内的定义化和归类化,最终明确规定应该援用其中哪一个冲突规范的法律性认识过程。为此,可以看出,正确认识国际经济法中相关性事实的定性问题,对这些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只有认识国际经济法中相关性事实的定性问题,才能对一些事实进行充分理解,并确定出相适应的可援用冲突规范。根据可援用冲突规范的定位正确化以及一些相关性的国际经济法律,可最终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

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在认识方面没有正确认识本质属性和定位错误、归类措施引起的。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是一个十分广泛化的问题,其中所包括的认识内容具有广泛化和具体化的特点,其中蕴含着关于法律事务的识别问题,也蕴含着相关性范畴和判断方面的识别问题,也就是指法律理论方面的识别问题。

国际经济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属于“跨部门法”,其包含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就应当时刻注意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真正是针对国际经济法中的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领域,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另外,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比较巨大且极其繁杂的规则性体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工作人员在认识方面的困难性,所以,在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并且以实际生活为依据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以便正确理解问题。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体系结构,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无法保证定位的准确性,国际经济法还受到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很可能在同一件事上产生不同的歧义,所以,应当结合实际生活,必要情况下应当理解和认识法律的特点和内涵。

浅谈小学生德育问题论文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12。

[4]陆少明.新德育打破旧思维.[j]上海教育..21。

浅谈市场营销问题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认识逐步深化。那么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浅谈市场营销问题论文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面对市场的营销思考》。

一、产品的市场定位。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常常思考思考这样的问题:企业为什么如此软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便风声鹤唳?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争夺产品市场上下足了功夫,却忽略产品的科学定位,缺少个性化特点。当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没有什么差别,缺乏“市场定位”时,所有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考虑的都是性能价格比,当性能相同时,消费者只能去比较价格,产品也多是在价格战中争夺市场份额。

名牌服装的品种多,还有高额利润,高档化妆品的品种很多,供求关系为供大于求,往往一个品牌的生产就足够所有消费者享用,为何在这个行业上没有产生我们认为的恶性竞争呢?这是因为在产品极其丰富的今天,核心产品是日益贬值的,其它产品层次的价值在提升。手表的核心功能是计时,而瑞士品牌手表价格在1000元以上,价格低廉的电子表在十几元,两者价格相差在百倍以上,但电子表不仅计时准,而且功能丰富,这说明手表正由一个以使用功能为足逐步演变为体现个人独特品味的“市场定位”了。我们还把重点放在核心产品上,就只能去打价格战了,产品即使销出去了也是赔钱销售,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使少部分人生产的产品就足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市场定位增加了更多产品的生存空间。汽车的核心功能是代步工具,5万元左右的夏利汽车和百万元的奔驰,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价格却相差20倍以上。夏利是大众消费,而奔驰是公务用车,带有象征身份的意义;宝马为驾车人设计,奔驰为座车人设计;宝马成为轿车发烧友的首选,奔驰就为成功人士所青睐;沃尔沃与奔驰同为高档车,而沃尔沃打造安全品牌,强调一流的安全设计,成为富人首选。这样,产品有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就避免了由于同质化产生的价格战,可以形成各自不同的客户群。

二、产品的价值构成。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企业掌握技术的渠道增多,手段也多种多样,保持产品的制造秘密已不那么容易了。因此,产品的生产容易了,消费者对核心的有用的部分支付钱数减少,因为我们可以把钟表做得很准时,但要把它做得很值钱就比较难了——设计与营销的价值显现出来。

家电行业是激烈竞争行业,即使图像质量良好,电视机价格也很难高上去。“微笑曲线”的原理,就是两头高中间低,一头为设计另一头为营销,中间低的为生产。一双耐克鞋如卖给消费者是1000元,其价格构成比例大约为:生产厂商200元,渠道商400元,品牌拥有者耐克400元。对消费者来说,运动鞋的核心功能是舒适、质量好,而市场上这样的运动鞋价格就是200元,生产商的能力就是生产舒适、质量好的运动鞋,无论是自己生产还是贴牌生产,得到的价值是趋于相等的。而作为产品的设计与营销是占了很大价值的。因此,企业仅仅以提供核心产品价值为经营宗旨,很难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得到高额利润的。因为实用价值少数人生产就已经满足需求了,大多数人要完成的任务是“市场定位”上的价值。价值向规则制定者和拥有者集中,于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三星公司老板说:“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掌握新的技术,推出让消费者心动的概念,还要懂得控制概念和出售概念。”三星首席研究员和产品设计师金泓杓说:“对我来说,最艰难的事情是开发全新和独创的设计。我首先必须创造一个独特的概念”。乔布斯如何评价自己的产品,当初发布iphone时,他说:“今天,苹果重塑了手机!”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乔布斯带给人们“改变世界”的体验。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的核心理念并不是制作一杯美味的咖啡,他要创造一种体验,营造一种办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间”。

三、提高顾客忠诚度。

一是有杰出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愿望和渴望,使用方便;物有所值;顾客生活有所提高;购买者个人或专业条件得到改善;解决顾客有时自己都未曾发现的隐患等。

二是热切地关注顾客:质量本身不能确保成功,营销却能帮助你大获成功。《c行销》给我们提出这样几个测试:“过去30天中您走访过一位顾客吗?您每月都收集某种顾客信息吗?你能否详述你理想中顾客的角色特点?你是否制定一项顾客满意度计划?雇员的补偿行为是不是直接同顾客的满意度挂钩?你知道顾客的终身价值吗?你的组织用心构造顾客值得回味的经历吗?你的顾客能感觉到他们是你们大家庭中的一员吗?雇员是否得到授权为顾客做正确的事情?你的顾客、供应商和雇员是否真正受到诚实而公正的待遇?”10个问题每题1分,8-10分:正处于塑造顾客福音传播者的过程中;4-7分已经迈出正确的步伐;0-4分:立即认真对待顾客,否则仍处于蒙昧无知之中难以自拔。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视顾客为知己,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会助你一臂之力。一些市场销售人员时常把“增加对品牌的忠诚度”挂在嘴边,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公司及其标识没有生命,忠实品牌对那些没什么差异的产品才有意义。一般来说,人是忠实于人的,任何商业行为,不论是出售或生产一种产品还是提供一项服务,只要能有人类参与,便具影响顾客经历的超强能力。顾客忠诚亦发端于此。传统营销学中“四个p”中的p通常指单向交流:在电视、印刷品和广播上做广告、强大的传真新闻发布会以及轮番轰炸式的直邮广告。而现在不是做这种单向交流,有人将顾客比作情人约会,如同人们不能确信酒吧里的陌生人能与他们结婚一样,“要在对话中诱惑顾客逐渐了解产品,并对由此生发出的关系深感愉悦”。所以,关键是交谈而不是自我推销。促销最简单的作法是“树立品牌”及在广告上大把砸钱,但可取的作法是努力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投其所好,赢得赞誉。

摘要: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学改革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前言。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保运动席卷全球,在市场需求上,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营销逐渐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也有新的变化,绿色营销理论将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1]。加强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促进该专业教学改革取得更好成效,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具体教学改革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主要体现为两大转变,第一为教育观及人才观的转变。在教育观上,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质(能力)本位”本位,重视对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人才观上,必须从“继承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应变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为教学活动主体转变。教学改革必须将“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必须逐步确立起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将能力作为本位,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知识、能力、素质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均受限于层次定位,就是将其定位为大学的专科层次,而具体专业职业岗位(群)均未能得到明确定位。在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营销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绿色营销成为营销理念中的重用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丰富。绿色营销主要体现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导向,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并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价值[2]。在企业的经营目标上,绿色营销的目标主要体现为促进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同时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岗位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中必须保证人才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现代工商企业发展需求,重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全方位培养,将该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能适应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同时又具备管理、促销、经营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在教学改革中还应该高度重视对专业特色人才进行培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应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利弊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按照岗位相对适应面的拓宽、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3]。在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增加三个符合度,具体为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均能符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具体规定的程度;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能够符合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质量标准的程度;人才培养结果符合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程度。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社会、政府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在改革过程中,应用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束缚,以专业特点、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作为根据,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需严格遵循专业教育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并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促进该专业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三、结束语。

生态文明环境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高职院校须专业特点、职业岗位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等作为根据,正确认识教学改革方向,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改革取得理想成效,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摘要:课程改革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已成为现在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主旋律。而互动性教学改革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方向。文章选择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为例,分析其互动教学的特点,提出影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动式”教学实施的因素以及途径。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动式;教学实践。

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动式”教学特点。

互动式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进而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基本上,其具有以下三个教学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原来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学习知识,而是通过主动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指导、案例分析、课外实践活动等手段来获得学习知识。二是培养学生掌握教学方法。作为一线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教授知识并不是目的。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新型人才不能只是懂得掌握知识,还需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互动教学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培养学生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互动式教学方法所存在的特点,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一套有效的互动式教学内容和策略。

二、影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动式”教学实施的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推动学生学习内部动力,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将注重将远景和近景两种学习动机有效结合起来,把握自觉性和兴趣的结合,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应注重讲解所教授内容现实作用以及其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尽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心情,基于此提高学习知识的效率。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应注重教学内容选择。教师应从实践教学出发,尽量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实践教学有重要作用的教学部分。教师还可以结合期末的考试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尽量保持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联系。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教学内容,学生在课下围绕教学内容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上教师会依据教学内容选择,让学生在课上依据自己所查的相关材料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进而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优越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氛围至关重要。上课前学生和老师问候时可以不起立,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可以不起立,学生在课堂上可不用举手随时质疑。学生和教师观点相反时,允许辩论,允许保留意见,教师对自己的过失要勇于承认,立即纠正。另外,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目的,从学生角度出发,与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部分授课内容和方式。这样师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教学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

(四)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互动式教学给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不只要求营销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具有营销实践能力。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开放课程当中,让学生浸泡在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环境当中是教师的最为基本责任。要是教师自身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会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的基础。为此,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动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动式”教学的创新形式。结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需要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互动式教学创新,其创新形式有以下四个种方式:一是多元互动。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课堂上各种问题的提出并非只是教师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需要学生自己提出,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或者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加以作答。教师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上,尽量扩宽学生学习的途径,促进教学内容之间相互沟通。二是启发式互动。这种模式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去启发和互动学习,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住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的动力,并可通过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三是学习知识和科研互动。学生可以在以教学学习过程为中心尽量推动学生学习内容的传播,学生可以在兴趣或者爱好的驱动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重点、难点,并教学过程中给教师一定的知识启发。基本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做传递和教授知识以科研课题形式展现,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上传播。若是学校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上。四是情智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互动式学习的环境、氛围,尽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实践知识角度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动式”教学实施具体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了实现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根据对学生的分析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这些重难点制定引导方法,同时,还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展开教学,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还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方式再次强化其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案应该能反映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方法。对于互动教学法来说就是考虑哪些内容由教师讲授,哪些内容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进行教学互动等方面。

2.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所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理论学习的需要,教学需要更多新的教学方法的渗入。教师不只是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的运用,更加有效服务于教学内容。除了一般性教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方法,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展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组织性,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作用和教师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互动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互动模式,比如说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创建一些具有思想性、探讨性的学习环境。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的现代化技术,需要进一步拓宽教育手段,将其成为获得相关信息知识重要手段和方式,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媒体,努力设计和制作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课件。实际上,多媒体课件并非是简单的教学内容和教案的体现,而是通过计算机手段技术,使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在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多个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内容更好地有效展示出来,促使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传授更加形象、生动以及易于理解。另外,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媒体教学的方式,如博客、校园网以及课件等综合应用,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参与到现代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将教学思想和内容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进行传递。总之,教师需要时刻将互动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在制作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课件方面,应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只是可以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可以注意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点,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4.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一是对互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及时小结,对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及时点评,对有争论性的问题做好课后研究、探讨及辅导。二是课堂互动教学之后,要对教学效果及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反馈,看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互动设计的运用时机是否合适,是否发挥了作用,学生在互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哪些等等,通过信息反馈,教师可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以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22.

[2]洪燕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江苏技术学院学报,2006(3):121.

[3]吴华梅.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7):67.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浅谈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目的探讨网络教育护理专科生撰写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3年网络教育班毕业的104名护理专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在选题、构思、资料收集等方面存在问题,现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的网络教育护理毕业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帮助.结论撰写论文的过程,既是一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脑力创作实践,又是一种由生疏到入门再到熟练的写作实践[1].

作者:龙亚香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湖南,衡阳,421001刊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vocationaleducation年,卷(期):27(4)分类号:n533关键词:网络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谈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论文

[摘要]国际经济法课程综合性、实用性强,国际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和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和面临很大困境。在分析其原因的同时,通过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教学质量。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相互之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内法和国际法的边缘性综合体,是法学的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各大法学院校都普遍将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领域课程中的必修课来开设。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律类别,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等相邻学科,既涉及国际法、又涉及国内法。它的学科体系包括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货币金融法学、国际税收法学、国际海商法学、国际经济组织法学等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而且,国际经济法包含多种法律规范,包括调整私人国际经济交往的民商法规范、国家的政府管理对外经济交往的规范、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

国际经济法以国际经济关系,即个人、法人、国家与国际组织由于从事跨越国境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为调整对象。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还包括国际民间商务惯例和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法规。因此,国际经济法无论是其主体、调整对象还是法律渊源等都具有典型的涉外性。

因为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和学习必须把法律和经济密切结合起来,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学好国际经济法须以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本实务操作为前提。以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法律制度为例,要学习这部分知识就必须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包括合同的洽商和订立、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国际货款的收付等。只有熟悉这些实务环节,才能更好地从法律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特点、较之于其他部门法的授课,我们若想在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上获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教师、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求国际经济法的授课老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不仅熟悉我国的国内法,还要对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熟悉国际经贸实务;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

第二,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基于国际经济法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要求高校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课时以及开课时间。

第三,在学生方面,学好这门课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法科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要先学好国内法,在积累一定国内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外语基础。

目前中国高校不少专业普遍处于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境。要解决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今后国家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和本科院校相比,我国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的法学类人才的培养也应服务于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处理国际经济纠纷的素质,重点关注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水平和解决国际经济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交往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法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十四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高职院校开设这一课程对于完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国际法学的职业能力以及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在国际经济法授课方面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授课普遍采用讲授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方法单一。俗称的“填鸭式”教学较为常见。即便现在很多高校已经逐步完善和更新了教学设备、教师也逐渐将电教引入课堂,但是单纯通过ppt等教学工具的推广和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相较于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国内部门法,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由于国际经济法案例较复杂、能引入课堂讲解的案例较少,很多知识点离日常生活较远、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由于老师的单向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长期存在,课堂气氛普遍比较沉闷,缺乏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且完全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很多老师往往是讲满整堂课时间,很辛苦。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很消极地去接受知识,没有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最终导致学生通常应付完考试就把所学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非但没有真正掌握,实践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结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下称我院)国际经济法教学的实践经验,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的授课基本都是使用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由于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本科法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更偏重理论知识,案例和实务操作等内容在教材中则较少。

二是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在高校的国际经济法授课老师大多是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国际法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而且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导致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务经验,教师对国际经贸实务操作缺乏了解。而且,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缺乏求“新”和求“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改变教学方法无法很好地因材施教。

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分数普遍不高,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均较差。这也给国际经济法这门专业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在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时,偶有出现开设时间过早的问题。有些高校会在低年级学生还没学过国内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这给老师的讲授带来很大的困难。

此外,专门的法学类高职院校中专业设置较细,但在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时往往缺乏对教学对象、人才培养目标、课时设置和授课模式等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未能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进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不同法学专业在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时,课时相同、教学模式相同、教学重点也相同等问题。

三、在创新和求“变”中走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困境。

要解决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和困惑,我们关键是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努力创新和求“变”中寻求发展和突破。

(一)了解学生,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在专门的法学高职院校,专业都划分的很细。以我院为例,我们就设置有贸易法律、涉外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法律实务专业。这些专业都将国际经济法列为必修课程。此外,司法警察专业、刑事执行等法律类专业,为了完善法学知识体系和实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目标,也有必要将国际经济法列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由于教学目标和对象不同,我们必须在课时数的安排上加以区分。例如:贸易法律专业由于具有较强涉外性,因此需将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般都开设80个以上课时。而司法警察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国际经济法课程可开设为选修课、安排20或40个课时。而且司法警察专业不要求对国际经济法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之课时有限,我们还可以考虑以讲座等较灵活方式来进行讲授。而做到这些则需要我们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每个专业做细致深入的调研、收集教师意见、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

(二)明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经济法课程,改变学生认为国际经济法不重要、不实用等错误心态。通过设置教学重点、选用教学方法等途径将课程内容“化难为简”、贴近生活,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口头的表述,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抓住国际经济法课程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是和我们今后的就业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以广西为例,我们既沿海又沿边,毗邻东南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桥头堡、前沿阵地,我们的毕业生大多都会留在本地区就业。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国际贸易法这一部分。尤其是广西和东盟国家海陆相通、拥有天然优良港口,因此要尤其突出国际商贸合同谈判签订、国际贸易支付、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保险等章节的讲授。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点提升学生在这些领域的职业能力。此外,基于近些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多,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国际投资法部分也可作为授课的重点。而国际金融法等内容,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相对缩短这部分的课时、采用更灵活的授课方法。总而言之,国际经济法课程要和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和用人单位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做到重点层次分明,不同章节教学方法区分有别,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三)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在高校领导层面首先要端正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在高职院校,不少教师和领导依然存有“国际经济法无用”的想法,这种态度会导致对这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忽视。另一方面,从教师本身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地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实务操作能力;避免工作惰性,通过进修、学术会议、律师实务等途径,及时更新学科知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另外,针对目前国际经济法教材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照本宣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主动完善案例素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入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提高国际经济法教学质量。

以我院为例,目前我院各系都已基本建立实训室,很多学科的实训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法律类专业方面就专门开设有律师执业技能实训课程、刑事法综合实训课程、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综合实训课程和司法警察警务训练课程。其中学院专门为律师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设置了108个课时。这门课主要针对高职律师助理专业的学生。整个授课过程包含学生模拟操作环节、评价与总结环节以及“诊所式”实训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要领归纳法、课堂演示法和实战观摩法。模拟操作环节包括书面设计、单项模拟、综合模拟等内容,由教师选定案例资料,学生按律师办案要求设计、制作各类法律文件,并分别扮演各类角色,直接进行案件办理的模拟操作。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律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律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律师职业打下实战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实训课已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深受学生的喜爱。相对而言,国际经济法课程和其他课程颇多相通之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将实训教学方法借鉴到国际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备课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切勿照本宣科。

首先,专门针对国际经济法开设一门单独的实训课程并不现实。毕竟受到高职院校三年学制、教学层次较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们只能将实训环节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其次,国际经济法是由多个部门法组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构成较为复杂。其中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又相对独立。因此,它很难像刑法、诉讼法等学科,通过一两个案件的实训教学就能把课程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综合的职业能力培训。

再次,国际经济法中的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有些理论方面的内容也较为高深、操作性较弱,如国际金融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国际经济法内容都适合作为实训教学的素材。而且相较于国内法,国际经济法适用于实训教学的案例素材也较少。因此要对这门课开展实训,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程安排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计划。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展国际经济法的实训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实训依旧离不开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依靠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案例,或者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虽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果有限,但这些传统方法依旧是我们国际经济法实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为弥补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如学生参与度低等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引入情景教学、分组讨论教学等形式(尤其是针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章节)。以国际贸易法部分为例,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将国际贸易法涉及的主要环节(贸易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内容、合同履行、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支付、贸易争议解决等)都串联起来,专门设置几个课时来开展实训。在实训前先给学生设置情境,分配角色和任务,提前预习和准备。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主导整个实训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评论或点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突出重点和回归重点。

最后,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改变教学方法、引入实训教学法之外,我们还要将实训教学环节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实实在在反映和落实到学生的学科成绩中。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科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考试卷面成绩两部分构成。如果开设实训环节,建议高职院校应当把实训环节的成绩纳入为学科成绩评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考虑将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卷面成绩独立设置,三部分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学科最终成绩。而且,要将实训环节的成绩评定和培养目标、要求等结合起来,成绩评定标准要客观、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设计实训教学环节的同时,还要谨慎制定和落实科学、客观的成绩评定标准。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训环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论文

摘要:国际货运代理是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货运代理含义及其法律地位规定的不明确,使得其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争议。本文通过简单介绍关于国际货运代理法律性质的不同观点,来探讨如何从法律上识别国际货运代理人在业务活动中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

一、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概念。

国际货运代理人是指为了客户的利益,依据客户的指示承揽货运进行运输的人。虽然国际货运代理人本人并不是承运人,但是在海运实践当中,由于其法律地位的模糊,常常对他们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将要讨论如何判断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

二、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性质问题。

根据规模大小和经营范围的不同,通常将国际货运代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托运人的代理人;另一种是多式联运经营人。由此而延伸的关于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性质,主要有“代理人”说和“无船承运人”说两种。持“代理人”说的人认为,国际货运代理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货物运输,代理关系是其中的核心关系,这也与《民法通则》中关于代理的规定相似。因此有关货运代理人的责任承担问题,应当依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无船承运人”说则认为,当下许多货运代理人一方面与托运人签订多式联运合同,另外一方面又与每个区段的实际承运人分别订立运输合同,在以这种“无船承运人”的身份出现时,应当认定为其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

三、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判断标准。

作为代理人或者是合同主体,货运代理人常常试图用代理人的身份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往往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理论与航运实践当中,主要依据以下四条标准来认定国际货运代理人或者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

(一)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

即根据双方签订的运输合同以及货代在合同或者相关文件中如何描述自己来判断。合同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只要承托双方在合同中对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做出了约定,就不会存在关于其法律性质、地位的争议问题。但如果货运合同中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根据合同解释原则以及航运实务中的通常做法,一般会做出有利于托运人的解释。近年来,随着货代企业实力的增长,国内法院也倾向于做出这种解释。关于在合同中的具体描述,如果货代描述自己为“作为代理人”、“代表”或者“为”并且这样的描述是加在本人签名之后的,那么认为此时仅仅是作为代理人的身份。

(二)根据运输单证的签发。

根据flata标准规则的有关规定,货运代理人一旦签发了自己的运输单证,则视为其已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作出了以承运人的身份承担责任的承诺。比如,以自己的名义签发提单、公布运价。nsab标准条款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货运代理人在下列情况下应当被认为其是以承运人的身份从事活动:以自己的名义签发运输单证……”。

(三)根据报酬的取得方式。

实务中,包干费和佣金是国际货运代理人获得报酬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佣金很好理解,是货代作为中间人说合介绍业务所获得的酬金。包干费,虽然国际物流领域没有这个叫法,但为了方便交易,货运代理人收取包干费用的情况早已不在少数,并且已经形成行业惯例。包干费,是由货主一次性支付给货运代理人的一笔费用。与海运费不同,包干费用还包括报关费、港口费等路上费用。一般情况下,收取包干费用这一事实,通常被认定为货代在其中具有承运人的法律地位。若收取的是佣金,通常则认定为代理人。在太仓兴达制罐公司与江苏中远公司的纠纷中,买卖双方签订了一个货物运输合同,价格条款中约定的支付方式为包干费支付,但是没有明确该交易中的货代是代理人还是承运人。法院最终认定货代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履行了合同,既其并不因为包干费用而成为承运人。因为在法院看来,包干费用是代理人事先预收、事后代付的费用,他们已为此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四)法律的相关规定。

根据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应当首先根据书面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并结合货运代理企业取得报酬的名义和方式、开具发票的种类和收费项目、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以及合同实际履行的其他情况,认定海上货运代理合同关系是否成立。既20的规定规范了货运代理合同关系的认定问题。其中可以看到,合同中关于权利义务的约定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四、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国际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认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实务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合同是通过口头的方式缔约的,这将会导致货运代理企业的法律地位难以认定。在这里,我认为合同实际履行的其他情况比如以货运代理人实际所参与运输的行为来认定其法律地位就变得至关重要。在现代国际运输过程中,传统货代服务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储运一体化正在向综合物流服务企业转变。因此,国际货运代理人在对货物的仓储、运输过程中或在对运输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都很有可能是其承担承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另外,货运代理企业报酬的取得方式、开具发票的类型以及双方的交易习惯这些判定标准都应当被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郭萍.国际货运代理人含义及其法律地位探析[j].中国海商法年刊,.。

浅谈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论文

摘要: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在二战之后所得到发展的重点处理跨国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利用等都与国际法有关联的一些问题,在最近几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受到全球进行关注的全新概念,同时,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已经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法当中渗透可持续发展属于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本文当中,主要站在环境和贸易的视角,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环境因素进行结合,探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国际经济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国际经济法当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浅谈国际经济法中的识别问题论文

现阶段,全球经济已经得到了非常快速稳定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来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人们面临着逐渐严峻的环境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在二十一世纪当中,各个国家开始慢慢认识到环境与国际贸易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应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严格遵循,对经济、环境以及资源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在该问题方面,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其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运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实际行动,真正的参与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当中。

所以,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视角,探讨以及研究国际经济法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经济法当中的体现。

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在二战之后所得到发展的重点处理跨国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利用等都与国际法有关联的一些问题,主要的目的是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在该框架之下所制定出的有着普遍遵循意义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的总和[1]。

在最近几年当中,可持续发展属于受到全球关注的一个全新概念,这个理论主要建立在人类的保护环境意识觉醒的前提之下,该理论的具体实施,一定会为人类的实际生存以及发展所处在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改观,对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有效促进,推进人类的快速稳定进步[1]。

站在国际经济法实施的目的角度,本质是利用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而来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富强,有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需要吻合,国际经济法在之后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需要对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严格遵循,结合其他原则来对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引[1]。

(二)分析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需要严格遵循几个主要的原则,主要包括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以及共同发展原则,这是被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属于是对国际经济有着非常重要遵循意义以及指导意义的原则,上面所提到的三条基本原则已经构成了国际经济法的基础,属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重要体现,具体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互动性[2]。

通常来讲,国家经济主权一开始的倡导是由发展中国家开始的,对于国际法当中的主权原则基本符合,对于世界当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进行强调,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若世界经济当中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根本就不能够有效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2]。

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进行,在法轮地位方面,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或者弱国都是平等的,然而,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的框架之下依然有着非常多形式方面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追求本质上的平等,属于是平等互利原则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国际合作求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表明各个国家之间增强合作的重要性,南南合作以及南北合作是现阶段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持续发展原则重点强调全球经济发展方面,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不可以独善其身,本质是共同发展原则的一个深化性的发展[2]。

所以,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两者之间属于是互动关系。

二、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一个发展全新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当中,已经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共识以及政策。

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全不同于那些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观念,存在着独特的属性以及特征[3]。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发展性。

在所有的国家以及地区,发展都是令人心动的一个字眼。

从古代到现在,发展有着非常多的含义,在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对于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哲学家觉得发展是纯粹思维所规定的辩证演进,也就是将社会发展懒成是和辩证进展一致的发展。

而社会家觉得发展指的主要是社会进步,经济家觉得发展在根本上来讲指的主要是国家、民族、地区怎样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发展属于研究寻找国家、民族以及地区的现代化过程当中遇到的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发展目标、模式、途径以及方式等所存在的联系[3]。

可持续发展属于全新的一种发展战略,发展是最终的一种归属。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性属于根本性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可持续性。

通常来讲,可持续性是一种不同于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观的一个全新发展策略,主要的原因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讲,可持续性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可持续发展觉得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构成了有机整体,重点强调发展持续性。

通常来讲,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环境资源危机问题解决前提下发展的全新的一种发展理念,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此,重点是寻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间所存在的联系以及协调。

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以及生态持续性,同时还追求这三种持续性间的和谐以及统一。

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长期目标,有着一定的.持久性与延续性[4]。

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同时还不能够损害后代的实际需要的一种能力。

(三)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整体性。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来源是人类解决环境资源的危机,然而,它不是单纯的局限在此,经过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涉及范围,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范畴,有着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属性,该原则重点强调将这些存在着比较大关联的方面在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系统当中进行有效的协调,实现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整体性指的是把资源环境的利用以及保护和相关的方面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环境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各个相关方面的综合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会单纯片面的强调单一的方面,追求所有方面之间的结合以及协调,不可以用保护环境而对发展进行全盘否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是的整体和谐发展,整体性在可持续发展当中属于是空间方面的要求,是其内在的一种属性。

三、对环境与贸易关系视角之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分析。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国际经济法造成的影响。

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角度,若把环境保护和开展自由贸易进行协调,本质就是有效促进资源利用,保证存在良好的利用率,保护环境和开展自由贸易本质上就变为了有效推进国际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电,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环境与贸易在本质上属于是相辅相成以及协调统一的,这两者属于国际经济法当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性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环境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5]。

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经济法。

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当作指导贸易自由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原则,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法一定会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之下的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通常来讲,在环境与贸易之间存在的关系当中,过分片面的强度单独一方的均不可能实现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与贸易两者间最佳的结合点进行准确的寻找是国际社会需要面对以及解决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存在着下面的几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是,在国际层面有效建立以及处理环境以及贸易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并制定出具有遵循意义的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进而来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全球资源可以实现优化性配置,经过可持续经济发展,进而来有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在该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坚持环境成本内化更加的符合各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相关要求[6]。

第二点建议是在国家层面上对共同发展以及有差别对待的原则进行严格遵循,因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有着不同的起点,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中国家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当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共同发展的实际过程当中理所应当的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益进行照顾,需要在国际经济法当中有充分体现[7]。

第三点建议是应该有效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尽可能增强环境方面的立法,在本质上有效解决现在所存在的不平等的一些现象,对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够有效解决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实现全球经济的繁荣富强,进而来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各个国家应该对国际经济法进行普遍的遵循,要想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促进,需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向国际经济法当中进行有效的渗透,目前,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视角,探讨以及研究国际经济法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2]刘宏.以国际经济法的角度讨论全球化下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09:69.

[4]李屹东.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1:345.

[5]曾婷.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j].品牌,2014,12:25.

[7]窦智.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可持续发展对国际经济法产生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14:195.

浅谈研究生论文研究问题如何选择

1.1建筑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成本管理的时候,先要做好建筑预算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在现在的成本管理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在建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预算管理在预算审核方面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主要在核实情况方面,在进行核实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没有落实情况的问题。在进行审核建筑预算的时候,要由项目的负责人进行预算方案的报送,审核人员通常只是对书面的材料进行审核,对施工现场的情况通常是不进行调查和验证的。很多的建筑企业在预算执行和处理方面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为了更好的将预算管理落实到实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预算的功能。在建筑行业中,通常将预算分析看做是一种对预算的总结和说明,一般对预算执行都是不重视的。在预算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导致整个预算功效在发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的企业在预算分析的时候,对出现的执行差异问题通常是不进行及时的处理的,这样也会导致后期的建筑工程施工出现相同的问题。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好导致成本浪费的情况,很多的管理人员在预算执行方面通常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这样就使得很多的人在管理方面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1.2建筑成本预算管理的解决方法。

针对建筑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也是非常多的。在进行建筑项目预算审核的时候,审核人员要对相关的成本预算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这样可以保证成本预算金额更加符合真实情况,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预算中出现多报或者是少报的情况。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管理观念,要重视建筑预算的执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将预算工作落实到施工中每个环节中。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做好日后的处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预算执行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很多的时候会出现预算超标的情况,这时要进行预算的补救,调整原来的预算执行情况。在进行预算方法修正的时候,要在最大的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样可以使建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建筑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建筑企业要想获得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就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质量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一定要增强管理的强度。

2.1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控制措施不严格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进入到建筑行业中,这样就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行业形象受损,行业发展不稳定的情况。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对施工过程管理不重视的情况,同时也对出现的误工和返工情况也不重视,这样就会导致施工中成本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很多的企业对一些新的设备和工艺通常在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施工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2建筑质量管理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管理,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等联合起来,构建质量保障立体化网络,确保施工操作有章可行、规范高效。建筑企业应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立足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根本手段。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严格过程管理,防止因误工、返工和返修造成的浪费,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改良旧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引进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备。当然,在进行建筑工艺、设备改良和引进新工艺、设备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其所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造价和沿用老工艺、老设备的成本差异和各自所产生的效益差异。权衡引进新设备想、新工艺费用和效益之问的关系,以谋求获取最大的效益。

3建筑进度管理方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3.1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建筑进度控制的制约因素很多,如:工程本身的管理、施工环境、劳动力施工、风险问题、物资供应问题等,有些建筑工程的承包方通常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往往在施工的细小环节容易出现疏忽,从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正常竣工,不得不使工期后延。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成本等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讲,加快速度的前提必须增加成本,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方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得不够周全,常常顾此失彼,或者注重了进度忽略了质量,或者注重了质量却延误了工期。

3.2解决建筑工程进度问题的方法。

要加强建筑工程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有高效、科学的工程管理队伍。在工程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选择一支团结协作的项目团队,其中包括项目经理的相关领导及成员。做好加入项目组织人员工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频繁的人员流动,积极发挥个人在工程管理中的潜能与才能。在项目刚开始阶段,在进度的跟踪管理中,应以经理为责任制的中心,将具体责任细化分配到个人,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成员开展一定的奖惩措施。通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向管理要工期、要进度,保证预期目标按时完成。实施进度全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进度计划的基础上,应制定其他的计划。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管理,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

浅谈小学生德育问题论文

广义的德育定义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体利下,学校、家庭和学生大多重才智而轻德育,导致当代青少年出现众多的道德方面的问题,觉得只要自己成绩好,其它的是其次的,就可以为所欲为。而道德与才能到底孰轻孰重?古人云:所谓才者,须在德才两端。德才兼备者是谓全才,有德不才者是谓庸才,无德无才者是谓蠢才,有才无德者,是谓诡才。今天的教育者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不德者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

1.逃学厌学问题日趋严重。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时刻也不能放松自己,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工作。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地最求分数,家长和老师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各种压力,导致学生不堪重负,加上学生自身的各种原因,学生总不能达到老师和家长的期待,有些学生不堪忍受,而厌学逃学拒学,更有极端的学生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学习。

2.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

近年,青少年犯罪成上升趋势,一件件的少年暴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一个学生因上课打瞌睡教师反复提醒,触怒了该学生,学生站起来就将怀孕的女教师打成流产。不少学生早恋问题已经扩散到小学生队伍里,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缺乏父母及老师的关心,就产生了早恋的念头,以寻求安慰和刺激,这是一个恐怖的趋势,它既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导致小学生产生各种错误的'念头和做法。

3.小学生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校园里时常听到小学生脏话脱口而出,臭话随口流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敬师长。

造成以上小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管教以及影像传播等。

总之当代小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德育问题实在令人堪忧,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以及学校,都应该做出积极应对,关注小学生德育问题,关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密切配合。德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狠抓重点,注重个别差异。

1.社会德育。

社会德育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社会宣传要做到在一定时期内围绕一定的中心,统一宣传口径和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团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在总的方向和要求上应保持一致,相互协调配合,防止相互矛盾。社会德育应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与科技知识普及活动、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及职业指导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和熏陶。

2.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要注重寓教于养,养教结合,教重于养;寓理于情,情理结合,父母、子女构成家庭德育的双边活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避免过于苛责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实际等。

3.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德”的教育,具有不同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特有属性。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各育的目的、任务、内容不同,因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也不同。德育是关于“德”的教育,是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和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影响和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必须坚持一下几点原则: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即知行统一的原则。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

3.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的原则。

4.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总之,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浅谈小学生德育问题论文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的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人人都能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人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人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人的每一份成功。

一、用人格塑造人格。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教师的权威。”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是班级群体及班级中每一个体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

的两科成绩仅丢一分时的激动心情,讲我原来的学校与现在比有多大的不同,讲我工作之后的理想与目标,讲我为人母后培育孩子的辛苦,让学生感受父母的恩情……后来去东北师大读研之前,在与学生的一次告别会上,学生送我一个日记本,扉页写着:老师:您的成长之路是我们追寻的轨迹,您的言行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是啊!这就是无声的教育。我用我的行动感染、示范、教育着学生,从而更让我时刻要求自己用健康向上的灵魂去净化育人环境,用自己平实、坚韧的心态教学生学会战胜困难,实现自我。

二、用爱浇灌学生心灵。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老师,我每天都在与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坚信。

有这样一个学生,本是具有聪明头脑、积极向上思想的孩子,但是由于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吵闹,造成孩子情绪压抑,个性偏激,进而厌学。了解情况后,我利用周末分别约见了孩子的父亲、母亲,以挽救孩子为突破口,首先对他们夫妻进行情感摄合。刚刚毕业的我完全凭着职业本能及对孩子的怜惜一次次长谈,一次次创造他们和好的机会。不知是为我的真情付出所感动,还是真地发现对方还有许多优点,一个月后,两人真不吵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学习成绩也由五十名进步到三十名。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二人性格不同,一年后,他们还是分道扬镰了。既然我不能左右成人的感情,那么就去关爱孩子,引导我的学生自立自强,健康成长。父母离异后,我更加细心地照顾他。天冷了,我提醒他加厚衣服;没钱买饭,我把热气腾腾的包子摆在他面前;班会上,我为他创造发言机会。初二时,他患病住院,我与班干部组成帮教小组,在病房里为他补习功课。失去家庭温暖的他,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我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忽然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端传来了那个男孩子抽泣的声音:“老师,我在爸爸家楼下,他要打死我。”我的心一紧,放下电话打车前去他家,一见面,男孩子便一下子扑进我怀里。原来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父母神圣位置是不允许任何人替代的。可在他晚上回爸爸家时,发现一个陌生女人与爸爸在一起,他骂了那个女人及爸爸。气极的爸爸冲进厨房拿着刀冲向他!

听了他的哭诉后,我一边安慰他,一边将他接到我家中,并端来热好的饭菜,我对他说:‘叹亲是爱你的,不然他不会常来学校看你。是你的话刺伤他了。你还小,许多事你不懂,父母是成人,他们有能力、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给了你生命,这是你一辈子都感激不完的事,你现在只有好好学习,自立地生活,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回报他们、孝敬他们。至于其他事,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会慢慢理解爸爸的一些做法的。”听了我的话后,他平静了许多,十一点多,她的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见了面,母子俩抱头痛哭,妈妈问他:“儿子,为什么不到妈妈那儿去,而来麻烦老师?”孩子说:‘爸爸一打我.我首先想到的是来找李老师。”

那一刻,我的心为之一额,首先同情这个本应被父母的爱所包围的孩子,却陷入如此复杂的情感之中,同时,也庆幸老师的关爱在他心里深深扎根,弥补了家庭的空白点。孩子仍然被爱包围着,只不过家庭所缺少的,学校给予了;父母所缺少的,老师给予了。我坚信:神圣的师爱,伴随着母爱会陪伴着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

三、优化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这些观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在班集体管理中,我把学生从受教育者变成自我教育者,让学生在“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中成长,创建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班集体。

为此,在每学期初,带领全班同学制订本学期班级发展计划。在计划目标指导下,制订了一系列班级管理条例:如班干部竞选制、值周班长工作制、班干部管理条例、小星星评比台、龙凤挑战榜等一系列班级活动,并且利用“喜报”及“通知”形式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情况,鼓励孩子进步,利用近距离小目标实现孩子的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为了最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学生性格及能力,我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班级角色,如有班长、值日班长、组长、组长助理、图书管理员、公物维修员、值日督导员……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及管理能力。在班级中,我尽量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调动,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良好班风很快形成。毕业的初三十班,在师生共同管理下,三年中获得多项荣誉:艺术节最佳组织奖,运动会精神文明奖,军训最佳表演奖,优秀团支部,学雷锋先进团支部,先进班级等。三年中,我所带的初三十班曾代表四十三中参加沈阳市及皇姑区各种大型活动并获多项荣誉:如皇姑区运动会、市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皇姑区智力竞赛一等奖.辽宁省科技发明先进班级,并多次参加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的各项节目及课程录制。我本人也曾作为初三学生考前心理调节班主任,接受辽宁教育电视台采访。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把美好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在孩子的成长中.我由衷地感受到了为人师的欣慰,自己也在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创造了为人师的幸福。积极地学习、生活、工作是我的一条人生淮则。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学校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肯定,先后获区记功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市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八年中,我也失去了很多,有时会因为工作忙碌,冷落了孩子,忽视了父母,疏远了爱人。但在一批又一批茁壮成长的学生中,在一张又一张优秀的成绩单中,在家长的赞扬、领导的信任中,我又重新找到了平衡的砝码。

21世纪,中国的教育是走向世界,共同参与的教育,作为21世纪教师中的一份子,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将继续用无私奉献的师魂塑造人,用全面发展的师观陶冶人,用学贯中西的师能武装人,谱写出无愧于前人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浅谈研究生论文研究问题如何选择

1.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必须严格管理,根据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和学习能力,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的招生。要保证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进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使研究生的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2.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斟酌课程的安排。要考虑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的冲突,在难度上要有不同的需求,是由浅入深还是继续深入,成为课程安排的难点。二是要考虑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冲突,其需求也大有不同,这又加大了课程安排的难度。合理的课程安排可以保证研究生基础扎实,确保其能力稳步提升。

3.加强研究生考核制度,使其时刻保持紧迫感。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学习热情。我们现有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实行的是学分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能够很好的对研究生阶段学习进行考核。但在研究生阶段主要依靠研究生自我管理,很多研究生个人约束能力差,容易被各种事物诱惑,导致没能在研究生阶段得到能力上的提升。严格的.考核制度,能督促研究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方面,对其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从研究生教学管理角度出发,提升研究生能力。

1.知识的积累是研究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知识学得多、学得深入,思维才能开阔,创新才有依据,实践才有胆量。在教学管理角度,要保证研究生的知识积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研究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安排以研究方法为主,配合导师对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进行辅以其他方向课程安排,拓宽学生知识面。二是对跨专业或基础较差的研究生,要求他们参加本科生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并进行考核,从而提升其在本专业的研究能力,为下一步导师培养阶段打好基础。三是要求研究生进行大量最新文献的阅读。阅读文献可以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状况,这是科研创新的基础。很多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积极性不高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研究生并没有可以做科研的阅读量。因此,必须从教学管理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审查制度,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文献进行总结性报告,并对报告格式进行规范化,将文献阅读纳入考核内容。

2.要规范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方式,加强导师培养能力。在导师培养阶段,由于导师的研究方向、个人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对研究生教学方式大不相同。因此,规范导师的培养方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一是要为研究生制定短期的阶段性目标,现有的管理模式是由导师制定一个较长的时期阶段目标,达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结果,忽略了过程的控制,导致很多学生在阶段末期进行突击,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出现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制定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虽然加大了导师及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利于整体把握。督促研究生积极完成阶段目标,既使可以研究生在完成阶段目标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主性,同时,也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完成。二是对导师培养方式进行经验总结,并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年轻导师具有新思想,有朝气,能够对研究生培养方式有新的启发,但由于经验不足,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会不知所措;而年纪较大的导师,具有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但其教学方法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强导师间的教学交流至关重要,应要求年轻导师对教学提出建议,年长导师总结经验,定期进行交流,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培养方案。第三,要规范导师考核制度。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引导学生搞研究、做创新。加强导师考核机制,要求导师制定短期的阶段任务,并由教学管理人员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判定导师教学质量,建立导师奖励和惩罚制度。

3.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各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奖学金制度,能够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奖励机制采用环环相扣的形式,少数已获得奖励的研究生,在评选其他奖项时更具竞争力,而大多数研究生由于缺少奖励加分,无法与之竞争。二是奖励覆盖率普遍较小,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应该探索新的奖励机制,提升研究生的竞争意识。首先,进行奖励设定阶段化和多样化。建立阶段性奖励制度,即其评定仅与本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相关,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建立多样化的奖励,促进研究生在不同方面进行竞争,目的在于提升研究生独特的个人能力。其次,扩大奖励覆盖面,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奖励的竞争。第三,激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的相关竞赛,加大研究生参与各种竞赛的相关支持,并参与建立竞赛团队,邀请相关老师进行指导。

三、结束语。

研究生是我国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于国家科技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教学管理方式对于研究生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当前的教学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会更加复杂。因此,对于研究生教学管理方式的研究亟待继续深入。本文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做出几点建议,对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侯玲玲包志刚王丽艳刘振鹏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浅谈研究生论文研究问题如何选择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兼职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比较困难,很多人则希望通过打工取得工作经验,以此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为将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但兼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兼职时间过长影响学习,兼职工种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及,以及兼职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等。

而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政府三方面携手共同面对,为大学生的兼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兼职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兼职研究分析工作经验。

一、引言。

大学开学伊始,各种各样的招聘兼职海报充斥在大学校园的角角落落,招聘的职位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例如促销,发传单,家教、翻译、导游、公关、礼仪、饭店服务员等等。

招聘用语也极具诱惑性:热烈欢迎喜欢工作自由,想挑战自己,挑战高薪的同学加入我们。

于是,在各种各样的缘由启示下,不少大学生开始游走在应聘的海洋中“争分夺秒”寻找适合自己的兼职机会。

兼职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或者是一种时尚。

浅谈研究生论文研究问题如何选择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趋势。研究生是当代社会高级知识群体,是科技和文明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具有很高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因此,深入了解研究生宗教信仰状况,并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对待宗教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宗教信仰现状特征。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研究生宗教信仰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笔者对此做了问卷调查,问卷共500份,针对是否信教、信教种类、信教原因、如何看待宗教等方面进行调研,剔除28份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472份(有效率为94.4%)。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研究生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后发现,浙江地区研究生宗教信仰现状有三个特征。

(一)研究生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目前,我国有宗教信仰的研究生有越来越多的信仰选择,多元化选择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调查的472名研究生中,有27名学生(5.7%)明确自己有所属宗教信仰,其中基督教信徒15名、佛教信徒8名、道教信徒两名、伊斯兰教两名,学生信仰宗教的种类呈现出多样化;还有15名学生(3.2%)游离于“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之间,不能明确自己是否信仰宗教。

(二)研究生宗教信仰呈动态化发展。

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宗教信仰呈现出动态化趋势。有3名学生表示自己之前有过宗教信仰,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不信教”了;还有4名学生表示自己之前“不信教”,后来又产生了宗教信仰。虽然在“信教”与“不信教”间徘徊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但这也成为一个趋势。

(三)宗教信仰受家庭影响深远。

在坚定信仰宗教的27名学生中,有18名学生(66.7%)表示自己家庭成员中有教徒,学生明确表示是受家庭环境影响。18名学生中,又有12名学生从小学、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宗教活动,因其长辈笃信某种宗教,从小受其熏陶,因而也追随其信教。近年来,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在农村发展了大量中、老年信徒,农村研究生很容易受父母影响。另外9名同学信仰宗教则是因为受到同学或朋友影响,其表示,在遭遇挫折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时,教友们会给予支持与鼓励,宗教力量能促使他们“振作”起来。

二、研究生宗教信仰现状成因分析。

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信仰的理念,基于全方面、多角度的视角,分析了研究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认为研究生信仰宗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研究生信教的客观原因。

1.地域和家庭背景。少数民族研究生信教比例较高,来自宁夏、青海、甘肃等地方的研究生信仰伊斯兰教,来自中、东部地区的研究生信仰基督教或是天主教比例相对较高。由此可见,研究生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和其生活的地域环境有关。一些研究生出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从小接触相应的宗教文化,耳濡目染,因而更易信仰宗教[1]。2.社会对宗教的包容心理。我国执行宗教信仰政策,对公民的宗教信仰持包容态度。这种社会对宗教的包容心态也对研究生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些研究生一开始就不排斥宗教,甚至不断接触和了解,从而逐渐对宗教产生了兴趣。

(二)研究生信教的主观原因。

1.自身现实经历的影响。在访谈的25名研究生中,有5名研究生从小体弱多病,因此,一些家长让孩子信仰某一宗教来得到佑护;还有一些研究生因为自身专业学习的需要或是对西方文化的热爱,而学习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宗教方面的书籍,并渐渐被其文化所吸引,最终选择了信仰宗教。2.研究生为寻求心灵寄托。研究生由于对社会接触较少,缺乏某些经验,当面对学习或就业方面的压力时,经常会感到迷茫,面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和无力,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往往感到精神空虚。对此,研究生会为了逃避现实而接近宗教,通过宗教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关怀来抚慰自己。3.高校与社会忽视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研究生往往在婚姻、事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并且远离父母,独自适应环境,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当受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三重压力时,很容易压抑或是孤单寂寞。而高校一般认为研究生各方面都已发展成熟,学校和社会往往会忽视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研究生为了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就会去接触宗教。

三、引导研究生合理认识宗教信仰。

研究生是高级知识分子,是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其信仰不仅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还有国家建设密切相联。对于研究生的`宗教信仰,高校与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引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

(一)个体维度。

研究生要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学习阶段是研究生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时期,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切身了解和体会身边的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强化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要加强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关注,通过学习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来提高自身思想健康的意识。若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要及时寻找帮助,合理排解心中的烦闷,这样才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受世界的美好。研究生个体也应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让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提升[2]。

(二)高校维度。

高校对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只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工作任务,而学生则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导致高校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当研究生遇到挫折或压力时,反而会去追求具有“真、善、美”的宗教信仰。这说明研究生信念教育有待加强,学校需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很多研究生对宗教有着一种神秘感和盲目性。因此,高校应发挥心理教育功能,根据研究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地向其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咨询活动,帮助其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针对校内信教学生,高校有责任加强管理,确保其宗教信仰自主权受到应有尊重,同时保证其宗教活动在规定场所进行。引导信教研究生遵守国家相关的宗教政策,对其在校内传教等宗教活动予以制止。针对校内组织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高校应坚决予以制止,要严格防止一些宗教团体利用外语交流、节日庆祝等形式在校内进行非法传教活动。

四、结语。

信仰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大环境而进行。因此,我国首先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研究生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次,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马列主义的良好形象。再次,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道德风气,提升研究生的精神境界。社会媒体也要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力弘扬自立自强、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宗教信仰情况必须引起广泛重视。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环境优化的中心环节,也是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健康的人格、执著精神的条件,是宗教信仰教育中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应加以充分运用[3]。为此,要加强对研究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引导,帮助研究生树立起科学的宗教信仰观念,这对于推动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慧珍.信仰及其危机和转机:从真理和价值的视角看[j].哲学动态,(12):1-3.

浅谈新农村如何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论文

一般来说,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农副产品的结构合理安排,保持与市场需求一致。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找准市场,对生产做出正确的决策。

过去,我国农民增产不增收,其根本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利用互联网在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构筑一条信息通道,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让农民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减少了农业生产与销售的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

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广泛的区域内找到较多的供应商或客户,再通过选择理想的价格和方便的交通运输等有利条件来决定生产资料的购买或农产品的销售。

此外,运用互联网既可以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又可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3、有利于政府对农业的决策和指导。

我国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指导,很多举措均为政府决策,如: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业、菜篮子工程等。

各级政府对农业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政府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全面、正确的信息基础之上。

各级政府利用互联网全面掌握各种农业信息,对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要以网络系统做支撑有效指导农业,为农民提供大量政策措施的信息,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情况及农产品贷款和税收政策等信息,正确引导农业发展。

二、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

1、运用网络技术是传统农业发展为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知识型农业不同于传统资源型农业,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依靠科技和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进而推动农业化建设。

从当前的情况看,有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先后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发展阶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知识型农业的重要特征。

相对比而言,我国的农业仍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较低。

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网络技术,通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传统资源型农业转化为知识型农业。

2、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的市场信息又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决策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时往往会存在着盲目性和滞后性,由此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

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普遍存在,该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技术信息、供求信息的匮乏有关。

运用网络技术能促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这就能减少流通环节,同时也使交易程序更为简单化。

掌握了真实、准确的交易信息,便可以有效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3、运用网络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农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面临发达国家农业网络经济迅猛发展这一事实,让我国不得不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现代经济中,网络已经成为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掌握了网络,也就能掌握最新、最重要的信息,那么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主动权。

当前各国农产品交易采取的重要方式就是网上交易,谁拥有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谁就有资格成为国际贸易的伙伴,也就能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4、运用网络技术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就要依靠科技,而运用科技的关键在于人才。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很多农业科技成果都无法推广,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

所以,利用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再对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进一步推广、普及,由此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得很多常见的农业生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三、网络管理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

1、网络信息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析中,分析一般是围绕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倒推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之后再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采用这一模式进行分析,一般比较适合开展理论研究,效果也比较显著。

但是农业经济分析是比较注重实效的数据分析,农业经济分析的结论将会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当中。

由此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分析的结论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倒推的原因得出的,尽管解决深层次原因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所开展的农业经济分析,就是要改变这种思维模式,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

(2)转变分析的立场。

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析一般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学识能力和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给出结论性的建议。

这种分析是人的主观思维立场上进行的,因分析人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水平有限,很难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注重的不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

只有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才能保证信息的使用价值。

所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农业经济分析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和研究都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用事实解决问题,根据所得数据找到解决方法。

2、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均衡分析法主要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当某一变量发生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就将顺应发生改变,直到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与相应变量的数据再一次达到均衡状态为止的经济现象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地农业经济发展要被某一种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时,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也无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产生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方法。

(2)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对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变动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整个变动过程中出现的变量与农业经济发展总量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

运用这种分析法可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2】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不仅农业生产技术长期不变,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基本不变。

农村的社会结构发展呈现出一种被“锁定”状态,这是乡土中国最显着的社会结构格局特征。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来打破这种状态,推动农村的社会结构改进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要素在农村劳动力流出后将会重新流转。

现阶段农民离开土地后,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将土地有偿或无偿归还或暂时归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发包,进行规模化经营。

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中国土地制度现状讲,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应该引导土地朝这个方向流转。

也可以暂时由他人代管,按各自的贡献分配土地收入。

浅谈小学生德育问题论文

基于开放大学的办学对象和办学性质,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办学目标和学员自身的情况等多种因素而综合考虑,往往要把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远程辅导及面授辅导相结合,分为以下两种有效教学模式。

1.webquest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指网络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提出的,是众多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代表。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为学习者构建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者确定主题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webquest模式一般由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导言提供背景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任务是对学生需要完成工作的正式详细描述;过程是学生完成webquest任务经历的步骤;资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需的各种网上信息资源;评价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结论是对探究学习进行总结。webquest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前期准备、情境导人、明确任务、分组分工、网络探究、作品创作、展示评价和总结反思八个步骤。

2.pbl教学模式pbl(proble-basedlearning)指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学校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在其得到普遍认可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界人士给出了定义,我们对问题式学习可以理解为: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习者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在医学教学领域中首先得到了认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具有以下优点:

(1)在临床科学的测试中成绩较好;

(2)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4)学习氛围得到改善:更为积极的学习、更高的满意度、更低的紧张度、更低的弃学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就是问题的把握,问题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其度的把握主要取决于学习对象的知识和年龄层次以及实施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其有效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开放大学资源的.建设。

开放大学的有效办学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其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进度的记录,学习效果的及时和有效的评价等。其中资源的建设是有效平台的基础,这要集成广大从事开放大学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连莲教授在她的《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一文中所提到的:要组织教师开发问题资源库,要引导教师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当开放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自己作为开放大学平台的建设者,而非使用者时,相信我们的资源会更多、更好、更能辅助学习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对已有资源应充分了解,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三、开放大学评价体系的特点。

开放大学的特点决定了有效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样性的。首先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评价侧重点不同,学历教育的评价更多是要量化的,也要更多地受教育制度的制约。而在量化考核时借助网络平台让考核更能显示出公开、公平、公正,学生作业是否准时的提交,由系统自动判定,老师的反馈也要在网络上公开,让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能在网上查看,平时成绩由学生本人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这样学生的自我安排会有据可依,也打消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和对人情的依赖。对非学历教育的评价则可以更加灵活也更加宽松,因为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内在动力,对评价体系所起到的监督作用依赖性较低,所以这种评价更应该注重的是推优助学的示范作用。综上所述,开放教育无论在哪一个环节上,对教师本身的要求都变得越来越高了,所以为了能适应开放大学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有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学校方面也要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开放大学的市场是广阔的,从事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也将是充满挑战的。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农业经济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发展水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农业经营生产分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结构不高的问题。新形势下要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基础上,要依托于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依托于农民转变观念和发展思路,依托于社会力量发展龙头企业,依托于农村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支持和农业发展支持,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人们生活、农村发展的各方各面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发展工业及第三产业的重要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新时代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转向规模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化。但是,与农业发达的国家比较而言,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固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全面整合农业经济发展可利用的资源,为高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经济实现提供条件。

1.1农业生产经营分散。

从整体上来说,受农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物质资源等的影响,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这使得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实现产业化,这是要以专业化与合作为前提的。当前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还没有实现较好的衔接和整合,农业生产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农业生产受区位条件影响也很难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和经营化。这使得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发展仍然采用家庭联产承包方式,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弱,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新时代科技技术不断成熟,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大部分农业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区位条件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从根本上来说,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面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非常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得农业发展仍然是由天气决定,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农业发展仍然以分散式田块管理和人工耕耘为主,农业机器难以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农业生产方面还需要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的知识作为支撑,由于农户文化水平有限,仍然是依靠于经验和传统方式进行,使得农业发展科技水平停滞不前,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广泛应用普及。

2.1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首先,农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物质资源等限制无法解决,但是要想方设法解决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统筹规划。农业生产要实现产业化,必须以专业化与合作为前提的,促进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衔接和整合,逐步打造农业生产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商业化和经营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发展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与向外集体承包的方式,为农业经济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高度重视地处山区的农业发展,重点解决和突破分散式田块管理和人工耕耘为主的问题,有效推广和应用农业机器,广泛宣传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的知识。最后,要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留住受教育水平高、年轻力强的劳动力,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主要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2.2依托于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首先,政府要根据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扩大支农资金投入,资金须用在农业发展的刀刃上,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节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操作质量提升提供条件。其次,要适当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多途径多措施多渠道鼓励科技人才和大学生留在农村进行返乡创业。农业生产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投入与农业人才的投入,需要政府部门科学技术投入与宣传,引导农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制定科学的措施吸引大学生和科技人才来农村领域发展。再次,要加强新农村与乡镇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政府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工作,在农荒阶段解决“用工荒”问题,着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最后,要依托于社会力量发展龙头企业,依托于金融机构融资、保险支持重点解决农业贷款难、无保障的问题。积极开发农产品保险产品,增强对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3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基础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制定难以实现高质量有效发展,还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合作和关注。要依托于社会力量积极发展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依托于金融机构发展农业贷款业务、农业保险业务等,依托于政府加强政策制定、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吸引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等,更重要的还需要加强农民的学习教育,提高农业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农业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围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以及利用,以实现对农业新成果进行有效推广的系统活动。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1.1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的意识,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顺利实施,并且农民以及相关的一些部门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也不够透彻,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具体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1.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无法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比较浅,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果不显著。

1.3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投入的资金较少,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4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的工作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编制内人员,普遍存在信息素质偏低的情况,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非常低,质量非常差。

1.5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1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至关重要。同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专业技术应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来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使农民树立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从而在各方面进行配合。其次,当地政府还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让每户家庭选派一位人员参见讲座,这样可以让农民更多的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从而为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多种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其次,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保证发布的所有信息都真实可靠,为农民提供正确的指导。最后,鼓励农民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使农民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为其他的农民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政府一定要适当增加一些资金投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购买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机械设备,建立规范化的作业区,并组织当地的农民参加机械使用培养,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使用的技能。另外,在增加资金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所有的资金去向明确,尽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2.4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化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首先,国家和政府已经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民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其次,在高校要加强农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最后,当地政府还要在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优势,并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让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储备,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水平,从而更好了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与实施。

2.5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力度。

要想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就是重要的任务。首先,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保证多种类型的农业信息技术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进步。其次,政府在研发新技术时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将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在巩固原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势在必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