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学期计划 > 追问学本课堂(通用18篇)

追问学本课堂(通用18篇)

时间:2023-12-24 08:48:25 作者:雁落霞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30.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根据目前中职学生来源基础差且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处理好“吃不饱”和“吃不消”的关系。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发展智力。增知识与长智慧,两者在教学中既相统一又相促进,基础知识教学是中职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目前中职生源基础差、素质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决不能将传授基础知识教条化,而应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旺盛,具有创新发展能力,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在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从以教材来传授知识转变为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观念,处理好现行教材和科技信息发展的关系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不统一,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中职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教材,但也不能照本宣科,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中职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处理好现行教材和科技信息发展的关系。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课堂教学中,语言和粉笔是必不可少的。讲课的艺术表现在语言,语言的幽默动人、和谐自然,可以诱发、感悟学生,使师生产生共鸣;粉笔是板书工具,好的板书是无声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具体、直观、鲜明、形象,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中职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传统的粉笔和语言,又不能没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提高中职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师资培训,让教师接受现代化的教育,鼓励教师兼职,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彻底改变教师知识单一、操作技能低下的情况,改变不能很好地将传授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中职教师成为“双师”及拥有更多专业资格证书的综合型教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课堂的教学需求。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理论水平,还要熟练多门专业技术操作,更要有积极细致的工作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在信息时代,由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方面接触社会面宽,获取知识渠道多,他们的优点是注重实际,思想活跃,独立思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因而思想比较幼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必须根据以上情况,有的放矢,变“讲堂”为“学堂”。抓住开发人脑,发展智能,熟练技能,建立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开发为主、动手为主的“四自”的课堂教学结构,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以发展智能、突出操作为重点;以启发、点拨、质疑、释疑、练习、掌握为手段;以开拓思维,发展创造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全面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追问1“表现”还是“思维”

回顾“奠基期”的课改,一些薄弱学校向传统课堂挑战,以“小组合作”与“学生展示”为特征,创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学生的表达力与表现力有了质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改变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

然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课堂的旁观者。

此外,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表面繁荣,热闹过后学生收获不多。

为了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创生深度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课堂为什么而改,课堂应该更加注重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曾说,“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在世界各国教育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找准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才能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选用科学的改革策略。如果只是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于教育体制、应试需要、教学方式,则不可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诚然,表现是思维的外化,我们无须怀疑表现的价值,也不能排斥课堂活动的形式创新,但“表现源于思维,内容决定形式”,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这是深度课改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追问2“输入”还是“产出”

学习是“知识输入”还是“思维产出”?这是一个从根本上动摇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何解决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而厌学”这一难题呢?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逆向思考,以“产出”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搭建交往平台。何谓“产出导向”?“产出导向”即由学习产品(创作作品、实验报告、解决方案……)为固着点组织教学行动,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定论,把学习看成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就是要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提取应用,这种“输入观”导致了教学的简单化倾向,并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后果。

与“输入观”不同,由苏格拉底“产婆术”引申出的学习“产出观”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并呈现出来。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但交往与沟通必须以产出成果为目标,否则课堂活动就难以保证有效。

产出即创造,产出即体验。以成果创造为引领,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识记均在创造的统领之下,为创造所需而建构,这是本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预见未知的能力。

“输入观”的最大不足,是难以回答“学生是否已经发生了学习”,因为输入的知识难以外化,教师只能通过抽取一些知识进行验证,这就是应试难以割舍的重要因素;“产出观”可有效地改善这一不足,因为“产出观”强调思维外化,形成显性或隐性的学习产品,这为明确“学习是否已经发生”与衡量“学习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

学生的思维产品至少应该分为内隐与外显两种形式,外显产品可以通过口头、文本、肢体语言表达,内隐产品如智慧、情感、价值观虽难以外显,但也能够以产品形式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之中。

传统的学习产出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试卷,用这种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会使学生普遍缺乏成就感。因此,深度改革需要以产出为导向,改变传统课堂中单一僵化的模式,“让作业作品化”,使学生在创造与体验中成功学习、主动发展。

追问3“组合”还是“颠覆”

毋庸讳言,先期的成功典型基本来自薄弱的农村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这些学校“穷则思变”、“破釜沉舟”,以课堂为突破口,强力限制教师的授课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砸掉讲台闹革命”,从而推动学校层面的深化改革。

这些典型学校的共同特征:一是师资薄弱,困难重重,学校陷入“生存危机”;二是校长强势,雷厉风行,敢于“壮士断腕”;三是模式统一,强制执行,改革方式“疾风暴雨”。可见,先期改革基本属于“颠覆性突破”。

然而,相对于“为救亡而改革”的典型来说,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学校发展稳中有升,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并没有生存危机。如果单纯模仿上述学校经验,采取“颠覆式改革”,势必带来风险。

在课堂教学进入深度改革阶段后,走“组合性突破”的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组合性突破”需要循序渐进、组合优化。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其实,课改也是“慢的艺术”,不可能“不改则已,一改惊人”。“组合性突破”需要科学兼容、智慧施教。其实,传统教学中也有许多精华,比如注重传授系统知识、倡导启发式教学、利用“变式练习”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因此,对待传统教学应扬弃而不应抛弃,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加以改造,把传统教学的特色与优势发扬光大。

“组合性突破”需要借鉴创新、继承发展。对于先期课改经验,既不能“比照葫芦画瓢”,只顾形式不得实质,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批判”。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走向卓越。深度改革应该善于汲取先期课改的一切营养,扬长避短,“借鉴而不盲从,创新而不越轨”,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深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优化组合——集“传统”与“改革”之长,提炼校内外课堂“成功碎片”,建构具有民族特色与现代意识的本色课堂;教学平衡——师生双主体,教学两平衡,让两者有机统一;回归基础——追寻课堂基本元素,回归学生思维发展,遵循教学规律,不搞极端创新;志在高远——立足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力求让“生命活力”与“学习成绩”双赢。

追问4“展示”还是“反馈”

通过课堂展示,学生的表现力被激活,课堂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展示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词,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然而,也有人认为,展示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应该寻求一种实现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双赢的策略。

其实,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展示之前的准备与展示之后的反馈上,展示如同扁担,挑起备学与反馈这两种学习活动。因此,更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反馈上。

理由如下:课堂倡导对话,没有反馈就难以形成对话。展示强调的是展现、显示,未强调互动特质;反馈则是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向信息发出者的回应。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既包括信息发出者的表达与信息接收者的倾听,还包括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出者的反馈。

思维对话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思维对话是“对话、共享”,实质是信息的呈现与简单交流;高层次的思维对话是碰撞、共建,实质是思维互动与智慧共生。展示是引发对话的一种方式,而交互式反馈则是深度对话不可或缺的元素。

真正体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满思维碰撞式的对话、生成精彩观念等思维产品。围绕问题而展开的交互式反馈则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搭建了互动平台。

交互式反馈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英国教育家伊恩·史密斯指出:“反馈被称为‘学习的生命线’、‘冠军的早餐’。”他认为,给学生高质量的反馈是教师的核心职责之一,也是学习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说,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提高反馈质量,具有补充、完善、修正、扩展、提升等不同性质的交互式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过程的再论证……最好的参与是思维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维对话,唯有此,课堂品质方能提升。

可见,交互式反馈有利于实现“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的双提升”,能有效地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

追问5“模式”还是“要素”

课堂教学模式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所依据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实施的基本程序、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式,等等。

显然,把某种教学策略的发现、教学流程的确立理解为建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夸大其词、以偏概全的做法。那么,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模式?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模式可“求”而不可“贪”。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对于外来经验,不能“拿来主义”,而是应该结合校情,创生实践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追寻教学规律、回归教育本质。因此,我们应该抛弃建构“速生模式”的幻想,跳出改造“流程与环节”的窠臼,挖掘模式之后的基本要素,从“轰轰烈烈的改革”走向“静悄悄的革命”。如果深度研究课堂,我们会发现,问题、活动、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可以称为课堂教学的“三块基石”。没有“三块基石”,课堂教学就无从实施,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也都成了空中楼阁。

问题、活动、评价指向课堂学习“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好”,三者结合才能实现课堂高效。课堂活动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问题。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这就需要评价作支撑。有此三者,课堂教学才能形成一体,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学思想才能得以贯彻。

问题是成功学习的本源,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基点,评价是智慧学习的保障。立足课堂“三块基石”,教学设计就有了依托。教师需要发掘学习问题,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养育人格;此外,教师还要科学有效地运用评价,调控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保障课堂目标有效达成。

设计优质问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学习活动设计,是许多课堂的一大不足;用好课堂评价,又被称为世界性教学难题。如果改革能够突破这三大难题,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能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搭建发展平台。

追问6“解惑”还是“激辩”

问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问题设计,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问题。

问题设计应立足“消解疑难、呈现知识”,还是“激发冲突、引导思辨”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问题,而是涉及思维行为习惯的问题。“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而不是浇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惹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产出成果而不是复原结论。可见,优质问题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优质问题呢?一般说来,高层次思维问题易激发思维碰撞,低层次思维问题不利于引发思维碰撞;批判性思维问题易激发思维碰撞,再现性思维问题不利于引发思维碰撞。

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应面向高层次思维。低层次思维问题是指“知识、理解、运用层次的问题”,如记忆性的“什么时间、是谁”,描述性的“这道题运用了什么原理”,运用性的“50元钱能买几张8元钱的电影票”,等等。高层次思维是指“分析、综合、评价类的问题”,如对比性的“植物和动物的异同点”,创造性的“给某某写200字颁奖词”,判断性的“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等等。低层次思维较为肤浅,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而高层次思维需要“与自我对话”并“冲破自我”,利于学生深度思考。

应面向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一般的课堂提问如“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段落的关键句是什么”,都属于再现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提问类似“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推导过程合乎逻辑吗”、“这些论据可信度高吗”,等等。这种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推理、评估材料,比起阅读句子、标注重点、总结观点,更利于学生突破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接受并建构知识。

优质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化,是教学内容的提炼,是学习评价的依据。优质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黏和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教师要设计出优质问题,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变“解惑”为“思辨”,变“消事”为“惹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在高层次思维问题解决中发展低层次思维,而不是在低层次思维问题解决中积累高层次思维。

当然,课堂中的优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师预设,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或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这种做法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可以设定这样的评价标准: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变“消灭问题”的课堂为“暴露思维”的课堂,变“师问生答”的教学为“共同设问”的教学,这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追问7“分散”还是“整体”

许多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教、轻视学,教师想的是“如何教”而不顾“如何学”;二数分随意,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并没有在课前精心设计;三是学习活动琐碎,缺乏整体意识。

其实,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忽视学习活动,课堂缺乏生命活力;而另外一些课堂活动偏离了学习本质,又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出现。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呢?我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至少应该包含“活动任务、组织形式、活动方法”3个要素。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这一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是“朗读《皇帝的新装》”,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方法是“分角色朗读”。在此基础上,学生明确了“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就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深度学习的活动之中。

优质活动应该是“主题活动”,即针对一个具体的主题或主问题,有计划、分步骤、递进式展开的学习活动,要明确阶段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建议。

好的活动设计,一是从低到高具有层次性,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利于解决问题;二是符合探究式教学的程序,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支持下,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现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三是体现了“做中学”的原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亲力亲为,能体验到知识建构的快乐。

主题化活动是体系化学习的基本要求,需要把教学内容蕴含于整体的活动设计之中。课堂教学应该“低起点、小台阶、大容量、快节奏”,仅仅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而设计的一些分散、琐碎的小活动,容易导致学习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追问8“外在”还是“嵌入”

在一个学习任务开始前,学生应该清楚他们将要学什么,以及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已经学会了。付出就要得到回报,这是人之常情,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的努力得不到及时回报,即无法得知“我学会了吗”,就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让我们先看看常见的三种评价形式:一种是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打分或对错),一种是以学生表现为依据的小组量化评价(捆绑式评价),另一种就是嵌入教学过程的教师口语评价。

这三种评价各有优势,但也问题明显:结果性评价是“事后诸葛亮”,小组量化评价经常“扰乱课堂对话”,教师口语评价又“过分随意”,难以做到“严谨、准确、科学”。

更重要的是,这些评价严格意义上都是外在的,学生个体往往被排除在评价之外,很难指导学生自我反馈、改善学习。“如果一种评价,总是很关注获奖、贴星、排名,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方设法得到最好的评价,而不是思考如何学得更好。或者,他们也可能得过且过,逃避困难的学习任务。更糟的是,他们干脆就放弃学习以逃避这种评价带来的伤害”。有没有一种真正嵌入学习过程且对学生来说是内在的评价反馈方法呢?有,这就是交互反馈与嵌入评价。嵌入评价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

这种嵌入评价实现了“学习力”的可视化,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解决水平,也能够指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自我反馈,极大地改善了学生处于被评价地位的消极影响。

这种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暗含问题解决要求,可引领各层次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质量,起到了“以评价引领学习”的效果。不仅如此,嵌入评价还能为解决“一放就乱”以及“教书育人两张皮”的难题提供支持。

例如,组织一场辩论活动,教师可以先提供评价量规:观点与他人不同加1分;列举理由准确,每条加1分;能发现别人漏洞并进行适当辩驳加2分;能有理有据地对话辩驳加2分。

在这种评价量规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有理有据地论述观点,还会注意倾听、搜集、处理对方的发言信息。这样的评价既保证了辩论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交往礼仪,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很有意义。

追问9“扬弃”还是“抛弃”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围绕导学案的存与废也出现了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导学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成为新傀儡,导致课堂同质化,应该退出课堂;也有人认为,导学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集体备课的载体,应该发扬光大。那么,导学案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呢?我认为,许多学校的导学案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试题化倾向严重;“课后练”变成了“课前练”;栏目众多、内容繁杂,不注重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围绕学案学,教师围绕学案教”,削弱了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等等。

不过,导学案也有不少优势:取代了原有的教辅、学辅,实现了学校对学生课内外作业的可控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导教、导学的作用,引导学生有序推进学习活动;改善了教学的随意化问题,为校本教研搭建了平台;等等。

其实,类似导学案的课程资源载体还有许多,比如“工作纸”“任务单”等。导学案是一种学习工具,其价值与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一样,只有设计与使用是否合理之说,不应有“存废之争”。

如果我们能正确定位,导学案就能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反之,如果滥用,就会成为课堂学习的“绊脚石”。因此,我的观点是:导学案要扬弃不要抛弃,要用长避短、优化改进、寻求突破。

我建议,可以把导学案改造成学生的“学习支架”与思维的“产出媒介”,让其具备以下特点:

凸显思维特征。思维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导学案可以设立“思维导引”“思维碰撞”“思维迁移”“思维导图”等栏目,引导师生把课堂学习重点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促进师生发展。导学案应该紧扣“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促进教师整合课程,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引领学生学习。导学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路线图,要围绕主问题从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探索,最后完成整体知识结构。同时,导学案还要给予学生资源性支持、方法性帮助,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支架”。

面向多元发展。简洁、实用、多元是导学案的发展追求,教师设计时应该取消形式、栏目限制,变为“个性化产品”。教师个体或团队应该自我创作导学案,不要再由学校统一要求并使用。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使用导学案要在继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创新,给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支持与帮助,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青春。

追问10“粗放”还是“精细”

如何提高小组学习的质量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摆脱“知识中心”的窠臼,从育人角度思考小组学习的价值。对学生来说,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该学会遵守规则,“规则即育人”;其次,要学会表达、倾听、总结、评价等技巧,“表现即创造”。

“有心就有教育”。解决小组学习的困难,除了必须转变观念,还需用心磨炼。从组织方面讲,小组学习要比个体学习复杂得多,需要师生都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而技能培养与知识学习不同,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熟能生巧,“不敢用、不愿用”就无法“运用之妙,存乎于心”,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阶段,教师要“瞄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研究,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加精细化。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把研究细化、深化,就能找到一些好方法。

以小组活动为例,可以分为“小组竞争、小组论辩、小组协作、小组交流、小组讨论”等类型。小组竞争是有输赢的比赛,小组论辩是有组织的辩论,小组协作是有分工的做事,小组交流是有成果的分享,小组讨论是无成果的磋商。许多教师诟病的“低效、杂乱”,主要指小组讨论,而其他任务类别的小组学习则效果较好。

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缺乏培训、缺乏规则、缺乏组织”等问题,只要教师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用心操作,就一定能找到“破障”的智慧。

围绕高效课堂发展趋势,我想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虽然要“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也不能说高效课堂就是包打天下的课改范式——这里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高效课堂到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是通往教育目标的工具?多年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许多模式,包括整体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也包括单个学科的模式。改革中,这些模式都会和每所学校的实际、教师的驾驭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结合。我认为,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问题都是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制定一个规范化的流程。

第二,高效课堂面临的问题其实和我们厘清这个关系也是相关的。因为我们要让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推进,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认同。现实中,一些校长比较认同某种课改模式并在全校推行,但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这时候需要我们反思,学成功的课改经验到底要学什么?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是整个学校学教文化体系的建设,而不单单是课堂模式的单一变革。所以许多学校课改推行不下去,问题就出在适合学校的文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脱离了课改整体性的构建去谈课堂教学,不可能真正成功。

第三,未来高效课堂发展的趋势,一是将更加关注学校文化建构的问题,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必须要有整体价值观的导向;二是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科学化的问题,现在的教学已经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虽然学生的学守注的重点,但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困难,因为传统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用自己丰富储备的知识体系来教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今天的课堂上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同时,高效课堂也不能脱离课程谈课堂。教学离不开课程,课程改革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未来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谈教学,并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职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中职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讲得多,多而杂,多而全,一讲到底;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刻板;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讲课杂乱无章,没有重点难点。实践证明“注入式”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对此,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巧妙地提出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实现培养目标。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掌握多门专业技术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观念的专业性人才,其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教学方式走“产教结合”道路,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二是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教学过程不重推导而重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不是公式和概念的“为什么”和“怎么来”,而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注重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的能力。三是教学过程突出实践环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真正做到使学生既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

在教学过程中,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重视开展第二课堂也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之外,还应在第二课堂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体验,通过各种渠道,吸取知识,增长才干。中职课堂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教师学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5月x日,我在卢河小学参加了有关高效课堂的培训,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让我深切的体会到高效课堂对老师、对学生、对课堂效率都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做到了最有效的教学,即要求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效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合作、和谐地探究,并且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同时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高效课堂教学。而在这两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主动参与评价质疑,整个一节课都在有序的进行。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反思自己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强高效课堂意识。

我们都知道要上好一节课,导学案的设计很重要。今天张老师给我们解读了高效课堂数学课的类型,可以分为知识新授课,巩固练习课,复习提升课,这使我在设计导学案时的思路更清晰了,方向更明确了。特别是现在的复习阶段我很困惑导学案怎样设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怎样来进行复习。从今以后,在课改的道路上我必须强制自己牢固树立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意识,在不断的自查,纠错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主动反思,课堂中哪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的亮点,哪一部分更高效……主动把高效课堂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成熟,更有效。

学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课堂是我们最常接触学习的地方。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接触到了不同的老师和同学,也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不少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认识到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学习,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问题。而老师也会专门为我们准备教案和课件,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无论是听讲还是讨论,都能使我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学科中,如数学和物理等,课堂学习对于培养解题思维和提高运算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次,我体会到了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与同学们形成小组合作,一起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交流。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学会了与他人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合作学习能够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我意识到了课堂学习是渗透到生活的。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考试中,而是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学习语文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数学可以让我们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的能力;学习科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课堂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我们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另外,我发现了课堂学习对于培养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老师会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我们需要按时完成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我渐渐认识到,只有自律才能有规律地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这也为我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明白了课堂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反思和总结,我明白了课堂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质疑,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总的来说,课堂学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我们素质和能力的地方。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珍惜课堂学习的机会,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学本教学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学本教学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教师,我深感学本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对学本教学课堂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我认为,学本教学课堂改革需要追求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和创新,关注学生参与和自主发展等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学本”和“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学本教学课堂改革要追求有机结合。学本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激励,尤其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学本教学课堂改革要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其次,学本教学课堂改革要注重引导和创新。学本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通过合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我的经验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积极给予肯定和评价。通过这种引导和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再次,学本教学课堂改革要关注学生参与和自主发展。学本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解答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同时,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后,学本教学课堂改革要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本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改革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化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改进,教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学本教学课堂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学本教学课堂改革要追求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和创新,关注学生参与和自主发展等方面。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学本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学本”和“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本教学课堂改革必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学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期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些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我参加了许多科目的课程。其中,我的一次本课堂的经验让我收获颇丰。本文将以五个方面,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团队合作、知识应用和成长心得,来分享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课程内容是学习的基础,我发现在学习本课堂的过程中,老师上课内容的丰富性对我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课堂上,老师总能以多种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使我们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老师经常使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我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使我对本课程的学习更感兴趣。

其次,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学习本课堂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我发现结合阅读和思考,然后跟随老师的讲解,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此外,我还尝试了制作思维导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这样我能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第三,团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在本课堂中,我有幸与同学们组成了学习小组。在小组中我发现,多样化的思维和不同的学习背景可以互相补充和促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帮助彼此成长。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然后,课程知识的应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生,学习知识仅仅是一个开始,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课程中,老师通过实践作业、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我们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样,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最后,通过参与本课堂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首先,我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了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其次,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交流,这对我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知识的应用,这让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总结起来,学习本课堂的心得体会有五个方面,即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团队合作、知识应用和个人成长。这五个方面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使我在学习中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我相信,将来的学习旅程中,我会继续秉持着这些经验和方法,追求更加卓越的学习成果。

学本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学本课堂改革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学本课堂改革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对学本课堂改革培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学本课堂改革培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学本课堂改革培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发言讨论。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到了作为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我可以和其他学员进行思想碰撞、思维交流,而不再是单纯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种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学本课堂改革培训注重创造性任务的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课堂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则需要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背诵。而学本课堂改革培训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束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任务设计。在培训中,我参与了一次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都需要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创意性的产品,并在一定时间内向全班进行展示。通过这个任务,我不仅要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还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创新设计。这种任务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再次,学本课堂改革培训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依靠黑板、纸质教材等传统的教具进行教学。而学本课堂改革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培训中,我们使用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展示,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互动。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和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学本课堂改革培训还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借助学习平台和在线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最后,学本课堂改革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多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而学本课堂改革培训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培训中,我们组建了小组进行各种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对合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这样的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学生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也加深了对自己不足的认识,提高了个人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学本课堂改革培训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任务设计,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通过参加学本课堂改革培训,不仅加深了对教育改革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借鉴学本课堂改革培训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平台。

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学校实行生本导学课堂改革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针对我自己上课以及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做如下反思:

无论从国家方针政策来讲,还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课程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证明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存在弊端。从培养人的角度以及培养人的能力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都是先进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对于我校学生学习现状来讲,中下等的学苗已经经历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十年的灌输,证明是失败的教育,我们再抱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只能让他们更加反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正确的做法以及交给学生学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让他们无论从学习上,还是能力上,都有跨越性的进步,这样我们才能从学苗质量上提高成绩,树立我们学校的特色,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因为:不改革我们就是走老路子,时间长了,恶性循环,学校质量严重下降,教师也受到影响,学校发展更成问题。改革中,我们可以摸索,研究,共同创立适合我们学校的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取得阶段性进步,为学校发展做好奠基,为学生和教师的将来着想。

自学校提出学习昌乐模式以来,我们认真制定导学案,分配学习小组,做好课改铺垫,这么长时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好处。学生们学习的增加了,问题的增加了,上课睡觉的少了,影响纪律少了,学生们每天针对导学案进行预习,使得上课效率提高了,讨论研究过程中,使得合作学习成了趋势,大部分学生可以去问老师或者问学生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改变了以往很多学生上课睡觉溜号,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听课不集中,回去不预习不复习,学习兴趣低下,不爱学习,不学习的状况。小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学生在预习导学案过程中无形的学会了很多学习方法,多做了大量习题。同时在上课展示,讲题,点评过程中,又提升了能力,巩固了知识。从教学角度来讲,这些都是好的地方,学生只有想学习了,有学习兴趣了,才会更加的用功,用心的去学,才能弥补不足,提高成绩。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优点。

虽然课程改革是好事情,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慢慢来解决。通过我的观察与分析,问题有一些。首先是学生时间长了,兴趣下降,恒心不够,后来不像开始阶段那样认真坚持了,懒惰现象严重,导学案完成的也有互相抄袭的,学生小组模式也有一些弊端,个别学生说话的也多了,随意了,讨论问题的时候说没用的也有,个别也有睡觉的。学生讲题不规范,不到位,使得很多问题讲不出来,课堂时间有限,使得教学任务达不到要求,使用导学案以来,明显课堂进度缓慢了,有时候显得效率不高,个别好学生吃不饱,并且总给别人讲题也不情愿。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积极,不知道思考。个别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使得课堂没有很好的调控,虽然一片热闹,但是学习效果根本没有。教师导学案做的不精练,没有指导性,时间性,错误出现,让学生没法好好去完成以及对学习有指导作用,并且导学案学生完成后没有认真总结以及保存,使得学习表面繁荣,过后不管了。学生每天完成大量导学案,使得时间很紧,但是没有了复习时间,一些教师还留大量作业以及利用自习时间讲课占用自习时间,使得导学案完成不好,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之间协调不够,各科任之间不沟通,不交流,都在争学生时间,松一点的学科完成的肯定不好,老师再不认真督促,就形式化了。有时候从一定程度上还不如以前能记点,学点。

课改是一件大事,全校上下不仅应该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关领导和管理措施。不仅要监督教师完成课改情况,还要随时督促课改进行,对出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总结。不能让课改变成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师毕竟不是领导,觉悟不一定都那么高。同时也需要有一些课改理论和实际强的人给与指导,说好了就是逼着去做,去改,去完成,去实现,当一切都成习惯的时候,也就是出成绩的时候了。

课改是有法可依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自己去探索,我们的课改要针对我们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对于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培训,当教师还不知道导学案的时候,他能制定好导学案吗?当教师不知道怎么控制课堂的时候,他们能上好一堂课改课吗?当学生不知道老师要改什么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能配合好老师上好课吗?所以学生老师都要培训,出去学习室一个好方法,但是也要及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每科之间都要制定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针对本学科的导学案模式,不准备好就唐突的进行是没有好的效果的,否则只能是一片表面繁荣。定期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与总结,是课改必备的。对学生要进行展示,点评,讨论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批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进步的拔尖人才。

课改是一种探索,尤其是针对本学校的情况作的教学以及管理转变,要及时了解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看法和意见,以及针对本学科,本校学生情况作出的判断和意见,众人拾柴火焰高,完全靠一两个人去做好的不是课堂改革,是个人进步。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尤其意见,对老师来说很多都是有用的,我们教师有时候没有做到学生期待的,当然我们期待的他们也没有做到,但是做教师就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我们都做好的时候,学生再做不好是他们的事情了,也许有可能做好呢。我们即使觉得希望是1%,也应该做99%的努力。

说一千到一万,我们课程改革,为了学生将来也好,为了学生掌握方法也好,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所以课改的标准不是谁课上的好,谁能驾驭课堂,这些都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看成绩,对于成绩好的当然得奖励,对于平行班,成绩好,进步快当然要奖励,这本身也是一种鼓励,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对于学生也要进行奖励,而且要扩大奖学金标准,让学生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学习标兵,优秀小组,点评之星,展示之星等那些昌乐的都可以让其上升到学校范围上来,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表扬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赏识教育还是可行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氛围,教学更是一种氛围。学校如果能营造出这种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对于我们的发展进步是很有作用的,当然,也不单单是只奖励能做到的。

管理是学校以及教学补课分割的一部分,只教学没有管理师不行的,我们学校常常各摊顾各摊,协调配合的少,什么事情有时候总是不能统一,使得很多事情不能达到最优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一直以来,我们的管理制度很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往往虎头蛇尾,而且不能坚持。其实制度本身需要健全,但是维护制度更加重要,就像,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有法可依,但是如果执法不严,就让法律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管理人员的精心尽力更重要,从现实状况上看,我们似乎管理人员缺少匮乏,其实一点也不是。而是我们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徇私舞弊”“松懈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学校管理也存在问题。大家有时候都心照不宣,就那么回事吧。另外我们学校根本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管理风气,班主任管的事情,科任不管,科任管的事情,班主任不好管,上级管的事情,下级不好说,有意见别提,提了谁都不愿意。其实我想,一个学校的管理是全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应该是管理者,而现在不是,管理者有时候不负责任,教师也不多管事情,比如上厕所抽烟的事情,学生甚至当着老师面大摇大摆,因为你不是我的老师,也不是领导。比如手机的事情。有时候老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领导们有时候做的都不好,那么我们何苦呢?所以如何让全校教师形成管理集体,才会对学校的管理有个台阶上,那时候学生就会很多事情都遵守纪律的,因为他们看不到我们管理上的缝隙。管理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果学生没有了“三闲”“缝隙”,那么想待在这里的就只能学习了,老师再认真教,成绩没有出不来的吧!

由于时间关系,以上是自己暂时想到的一些方面,以后若有其他再想到的及时补充反馈吧!

学本课堂心得体会【】

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另一个是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要弄清这两个问题,老师要是讲是讲不出来的,即使说出来,也是无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历实验探究。所以郭老师在处理这个环节中,分这几个步骤教师指导——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结果。

以学生学习为本的学本课堂,无疑是孩子们喜欢的,面对所学的知识,面对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出“我喜欢”,老师角色的转变,让老师从主讲身份,转变为倾听者,变为学生小组学习的合作指导伙伴。并且真正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学生中间,课堂学习气氛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