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党入团 > 高中生入党申请书 > 中美贸易关系论文大全(16篇)

中美贸易关系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4-02-23 16:11:16 作者:XY字客

贸易可以带来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研究这些贸易总结范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与问题,并为未来贸易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美公路税收论文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指出:“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也都证明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对促进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从美国的税收发展来作为我国公路税收发展的,我们借鉴其先进的税收体系,对于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自从1988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2017年,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走过20年历程。2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从零的突破增至5.3万公里,使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着手组织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到2017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建成全国性公路网的国家,其中9.1万公里高速公路连接了全国所有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形成了以州际为核心的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占到了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美国公路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完善的公路税收体系。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公路支出的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公路的发展需求,美国在公路税收领域发生了许多重要变革。

高速公路具有准公用物品的特性。税收的本质是人们享受国家(政府)提供的公用物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若高速公路被看作是纯公用物品,高速公路将由政府财政支出提供,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资金。但高速公路同时又具有私人物品特性,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并且高速公路可采取设置护栏、收费站的措施向享受服务的居民收费。目前世界各国收费通行与免费通行的高速公路并存,在理论上看可以说是公用物品和私人物品性质的高速公路并存。施行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国家,高速公路被看作纯公用物品,纯公用物品的供给,市场是失灵的,只能由政府财政提供,政府通过向居民征税来“收费”。而如本文前段所述,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筹集的财政收入,已经面临着财政支出的压力,无法为高速公路的供给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只能将高速公路交由市场供给,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机制以确保市场供给有效。而正由于政府保留确定价格的权利,高速公路行业的供需关系、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选择的一系列政策决定。

中美关系字论文

“习特会”指引中美关系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可期。

适用话题:一带一路、社会时事、安全关系、中美关系、人文关系。

“习特会”有何重大意义。

此次“习特会”是美国新政府就任以来的首次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关系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两国元首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找准定位,而且能够向世界传递出积极信号。

习近平与特朗普此前曾两次通话,就中美各自核心关切达成重要共识。同时,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半个月前访华期间,也明确表示美方愿与中国建立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积极关系……系列互动使得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再次得到了确认,也为此次“习特会”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在此基础上,双方领导人保持密切接触,通过坦率的对话和沟通,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管控分歧有莫大好处。有学者指出,两国元首的会晤对中美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表示,此次会晤最大的意义在于,习近平与特朗普对新时期两国关系大方向和战略原则进行“顶层设计”,为两个大国在国家利益方面找到融汇之处,为双边关系确立明确航线。

此外,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在特朗普的私人庄园举行,双方领导人可以在更加放松的状态中深入了解彼此,有助于解决复杂的外交问题。美国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也表示,这次会晤将为特朗普与习近平建立私人关系提供一个机会。

“习特会”将谈哪些话题。

除了此次会谈的重要意义,外界更加关心“海湖庄园会”会触及哪些话题,谈出什么样的成果,并对国际局势产生何种实际影响。

可以预见,作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关系将是“习特会”的重点话题之一。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肯尼思·加斯特曾表示,特朗普对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十分关切,他会与习近平以“坦率”而“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话,探讨处理公平竞争、贸易壁垒、市场准入等问题。

实践证明,中美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市场选择已让两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3月31日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能够妥善处理好经贸摩擦,不断做大中美经贸合作的蛋糕。”这一表态已清晰表达了中方对维护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立场和决心。

中美曾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框架下密切协调,中国为斡旋朝美接触、推进六方会谈倾注过全力,也为制定并执行安理会决议做出了贡献。而随着朝核问题形势的变化,中美需要重新界定彼此角色。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中方愿做一名“扳道工”,把半岛核问题扳回到谈判解决的轨道。

此外,中美关系的内容还包括安全关系、人文交流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两国在反恐、气候变化等领域也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学者指出,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作为元首级别的会谈对于创造对话机会、建立合作框架十分重要,具有其他层面的交往不能取代的地位。而对于具体的问题,将会由两国相关职能部门、既有渠道和机制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带一路”,中美合作可期。

“一带一路”是当前世界热议的话题,很大的可能性将会被此次会谈提及。“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且并不局限于沿线国家。版权属于中国,收益为各国共享。毫无疑问,美国企业也可参与到“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并从中受益。

不可否认,美国政府对“一带一路”仍然抱有疑虑,担心中国这一倡议提出的背后会有更多的目的。但实际上,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惠及多国,而且是包容性的多边合作,已经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美国也应该正视这一事实。

特朗普在上台后的百日施政计划中提出美国能源与基建法案,利用税收减免来鼓励公私合营与吸引私有资金的投资,并在未来十年内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一万亿美元资金,项目预期将达到收支平衡。在这方面,中国显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预计,美国对“一带一路”持开放态度。特朗普不一定会对“一带一路”表态,但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

在国际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两国唯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

正如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的,太平洋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横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看,则涉及制造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协调。动态地看,既需要衡量转型升级的过程,也需要考察转型升级的效果。以结构指标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之间比例看,服务业占比在“十二五”时期持续提升。

(二)从产业层级与技术水平看,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一直在加快。

(三)从能耗水平看,节能降耗不断取得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持续减少。

(四)从劳动生产率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复杂的格局。制造业的成长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一方面,我国还在继续承接国际制造的产业转移,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创新驱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是替代传统的数量型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独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样做,而非主要由政府规划和审批进行。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依靠企业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来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益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五是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六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正迎来网络化与制造业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演进趋势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

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目前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共识。

三是在组织方式上。以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作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受信息技术影响,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企业要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是在发展格局上。运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重塑制造业的全球布局。随着新兴国家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地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制造业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到20,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因此,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调整,包括“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要根据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化逐步进行调整。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考量与产业培育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升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消除管理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各项管理活动责任落实,执行有效。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摘要:“十二五”期间,国内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大。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进出口、房地产等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港口业既面临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转型升级的压力大,管理粗放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港口业要突出重点,强化市场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精细化经营管理。

一、总体局面和形势。

“十二五”期间,国内沿海港口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在世界港口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没有量的扩张做基础,就没有质的提升。在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泊位,投入使用一些先进设备,还建设了锚地、航道、港池等公共设施,既缓解了港口吞吐量与通过能力不匹配的矛盾,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十三五”战略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港口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上。现在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下行压力大。内因是结构层次低,特别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旧动力青黄不接,经济发展后继乏力;外因是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进出口、房地产等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加重的原因是贸易融资风险的深远影响,再加上日照“716”石大科技燃爆事故、“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天灾人祸”,如同雪上加霜,使港口经济增长滑到了近年来的最低谷。,在港口业17家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6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超过六成的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地理位置相近的港口企业货种重叠,恶性竞争激烈,存在兼并重组的预期。

二、面临的机遇和限制因素。

从港口看,既面临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港口生产受到了经济下行的波及和冲击,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在沿海港口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港口间存在功能、货种结构雷同的问题,经济腹地相互重合,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港口群及内部各港口之间均出现了过度竞争现象,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挑战,在夹缝中生存。另外,从港口内部看,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企的“通病”。比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灵活,企业活力尚未完全激发和释放,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大宗散货“酒肉穿肠过”、集装箱运输短板、管理粗放等问题亟待解决,等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20,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gdp增速放缓。在此形势下,港口业应进一步理顺思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缓解经营效益下滑的趋势。

1.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港口发展的初期,尽快形成一个量的积累十分必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一个做精做细、提质提效的问题,不能再片面求大、继续靠大宗散货来支撑。大宗散货量大、价低、分散,单位货物创造的价值、获取的利润相对较低,且还要付出一些生态环保的代价。纵观世界一些老牌的名港强港,如鹿特丹、安特卫普、休斯敦和横滨等,这些港口在量的方面,特别是在大宗散货方面,规模较小。与世界强港对比,目前我国港口在货种结构方面和管理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港口的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在巩固大宗散货的基础上,开拓集装箱、贸易和加工等领域。我们与一些先进发达港口的差距,主要还是在集装箱上,要转变营销策略,改变坐门等客、打价格战的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开拓货源市场。特别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主动到腹地城市设立无水港,加大腹地市场开拓力度。港口不仅是个货物装卸的地方,还应成为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地方,开展贸易,让货物在这里增值;之后,实现与所依托城市的互动和一体发展;再通过基金、投资、信托、债券等手段,开辟资金来源渠道。

2.突出重点,不断强化市场开发和生产组织。

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对于数量特别大、涉及多个单位的货种,要加强统筹,做到统分结合、一致对外。做好具体货源开发工作,统筹安排具体生产任务,实现货源开发与生产组织的高效联动,力争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提升自身优势。认真研究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制定好货源开发策略,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市场的影响力和对客户的服务,市场营销人员要分工负责,集中精力抓实、抓细、抓具体。要更加突出生产效率,进一步加强泊位、堆场、设备等生产资源的统筹,确保各个作业环节高效顺畅,向有效作业时间要效率、要吞吐量。装卸公司要充分利用生产空闲时间进行设备维修保养,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设备运转安全高效。同时,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相关工艺流程,满足高效生产需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装卸公司要从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入手,真诚待人,用心服务,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感动客户、赢得市场。高度重视客户咨询与投诉,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源头上处理好、解决好,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3.经营管理精细化,严控成本提效益。

要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严格落实好费率政策,特别是针对费率的调整,装卸公司要谨慎操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联动,通过努力增产来提高集团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运营成本控制,把控制成本作为实现经营目标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入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的.精细化水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控制各项行政成本。同时,严格控制大额费用支出,确保各种开支的合规性。切实把降低外付租费和外付劳务费作为节支增效的重点,加强考核督促,保证用最小的投入,实现设备最佳状态,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密切关注国家金融政策变化,认真研究政策,相应做好港口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工作。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为港口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亏损单位的财务动态监控,逐一分析亏损原因,争取尽快弥补欠账,坚决杜绝亏损单位发生浪费现象。继续加强风险管控,将风险管理意识贯穿于业务管理、职能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加强贸易监控,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下决心加大催收力度,确保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结合港口实际,着力统筹重点关系。

一是统筹货源市场和生产现场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和生产组织两大体系界面的对接和联系,实现整体联动,高效运作。建立动态的市场和现场调节机制,增强市场开发和生产组织的适应性、灵活性。加强市场开发方案与现场组织方案的统筹,以现场促市场,全面提升港口市场竞争力。二是统筹资金投放和项目建设的关系。更加突出生产急需和战略必需两大重点,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把急事、大事办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压缩非生产性项目投资。三是统筹港口功能拓展与功能集成的关系。在完善港口装卸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仓储、保税、融资、贸易等现代物流功能,集成“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港口的资源集聚和招引能力。四是统筹管理提升与降本增效的关系。以世界强港为标杆,向管理要效益,向成本要利润,克服重重困难和束缚,不断提升港口盈利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港口经营展望。

港口行业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运输系统,提升沿海地区港口群现代化水平”的战略目标,交通运输部确立了“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的总体思路,突显了港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仍以制造业为主,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属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物资的市场需求量将持续上升。同时,我国石油、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储量相对贫乏,开采技术比较落后,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未来我国大宗物资的吞吐量仍将呈上升趋势,这将有效拉动大宗物资海洋运输业务的增长。另外,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以及集装箱化率的提高将形成港口行业集装箱业务稳定的市场需求。可以预见,中国港口行业正处在产业的扩张期,港口码头泊位大型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港口行业将持续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2]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日照港2015年半年报[eb/ol].(2015-08-18)[2015-11-05]./notice/20150818/.

中美关系字论文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条与克林顿时代不同的路线。实际上,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经济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已经成了布什新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已经开始全面反思克林顿时代的对华政策。简单地说,对小布什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的出台。

“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介于“围堵”和“接触”之间的战略,或者说是“围堵性接触”(congagement)。这种理论提出后,经美国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论证,已经比较系统化,也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

在围墙中国的“威胁”方面,美国新政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发展自己的力量和结盟。美国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领导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一旦美国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美国会继续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用高科技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美国会进行诸如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项目。

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人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在组织国际秩序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美国发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

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联盟对其受惠者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维持这种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提供应当所分享的费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在分派费用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都是让其盟国分担着维持美国影响力的费用。如果美国要开始新冷战,结盟还会得到加强。

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那么,

[1][2][3][4]。

中美关系字论文

世界体系、中美关系和中国的战略考量(下)。

既不要孤立和放弃中国,又要中国服从美国的领导;既要中国的经济开放而从中国获得利益,又要防止中国的崛起而挑战美国。这需要小布什政府走一条与克林顿时代不同的路线。实际上,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经济交往为主的中国政策已经成了布什新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已经开始全面反思克林顿时代的对华政策。简单地说,对小布什政府来说,旧式的“围堵战略”不太现实,而克林顿的“接触战略”又太理想。结果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thirdway)的出台。

“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介于“围堵”和“接触”之间的战略,或者说是“围堵性接触”(congagement)。这种理论提出后,经美国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的研究和论证,已经比较系统化,也为小布什政府所接受。这种理论的大致内容是:在努力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整合的同时不放弃使用政治甚至军事的方法来遏制中国,避免中国对美国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

在围墙中国的“威胁”方面,美国新政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即发展自己的力量和结盟。美国要保持其霸主及其领导世界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因为一旦美国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发生衰落,其地位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美国会继续努力保持其在高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用高科技来促进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美国会进行诸如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项目。

结盟正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盟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巩固原有的联盟,二是指建立新的同盟。结盟对美国的意义重大。第一,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再仅仅是美国的御用工具时,美国就要考量另外的手段来扩张其影响。自卷人世界事务以来,美国一直在组织国际秩序方面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国际组织是在美国直接的参与和领导下产生的。同时这些国际组织也一直是美国用来扩张其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渐渐地,美国发现这些国际组织内部的“异见”声音越来越多,用这些组织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不象以往那样得心应手了。尽管美国还不会放弃利用这些国际组织来扩展本身的影响力,但是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上,美国很显然地向同盟政策倾斜,即通过和美国的盟友合作而非联合国来达到其目标。

第二,结盟是美国让其盟国分担新冷战所需要费用的重要手段。联盟对其受惠者来说就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good),要维持这种公共物品需要大量的费用,但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提供应当所分享的费用,而只想得到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对联盟盟主的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这种联盟,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不断提供费用来支持公共物品,而且在于其是否有能力让其成员国来分担维持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在分派费用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美国都是让其盟国分担着维持美国影响力的费用。如果美国要开始新冷战,结盟还会得到加强。

第三,结盟可以起到直接围堵中国的目标。美国的做法是想和中国周边所有的重要国家结盟(至少是改善关系),并且考虑把军事重点从世界的其它地区特别是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这种新同盟一旦形成,中国势必成为美国的掌上之物。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确定了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四个主要热点,即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和南亚。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直接的中国问题,而其他两个热点也直接和中国有关。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保证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就要解决中国问题,这是美国各方面的共识。

那么,如何联合亚洲其他国家来围堵中国呢?这里有几层意思。首先当然是和美国传统的亚洲盟国,主要是日本、南韩、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小布什已经表示要重新评估和日本的关系,强化和日本的关系。第二层是美国和台湾的关系。鉴于中国的重要性,美国不会一边倒向台湾,就是说不会为了台湾而牺牲和中国的利益。但同样,美国也不会对中国同情多少。美国的最好政策是保持台湾海峡的现状。只要台湾保持现在这样的事实上的独立,美国就达到了制衡中国的目标。第三层就是联合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如外蒙古和印度等来制约中国。实际上,对这两个国家的关系,美国在近年来已经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这方面的努力在得到加强。

二.中国应对策略中的几个问题。

如何回应世界体系和美国的挑战?对中国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和艰难的课题。应当指出,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作冷静的观察并不是没有理性。美国新政府似乎做好了和中国进行新冷战的准备,但在很多方面部是远离现实。中国没有必要对美国的任何动作作立刻的反应。但这绝对不是说中国不应当就其国际战略做什么。现在正是反思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时候了。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战略,必须获得一种远视(vision)。

邓小平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际战略为中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没有邓小平的这种具有远见的战略,中国不可能取得象今天那样的建设成果。但在这种战略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姿态的外交政策,其外交越来越充当一种可以称之为“救火队”的角色。在大多数场合,都是中国政府调整外交来迎合他国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具体问题的反应替代了对长远外交战略的追求。而缺乏一个与时俱进的总体外交战略,对具体外交问题的处理往往不得要领,失去方向。这种情况的继续只能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一个越来越被动的地位,中国不仅很难得到中国应当得到的国际空间,更严重的是,其本身的发展会受到强有力的遏制。中国应当、能够制定什么样的国际战略不是笔者力所能及的,这里只就一些中国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1.中国和世界体系问题。

在中国制定国际战略时,中国首先要处理的问题是和世界体系的关系问题。中国面临的不是应当接受这个体系还是拒绝这个体系。在这方面中国的选择可说是极其有限,除了接受这个体系外,中国别无他途。中国所有的选择就是在接受的前提下考量如何接受及其他的问题。

军事组织。中国甚至已经签署了历来非常敏感的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公约,即《经济文化权利公约》和《政治权利公约》。其中《经济文化权利公约》已经经全国人大批准而生效。

但是,中国进入这个体系不是只有利益而无代价。在中国努力进入这个体系的过程中,这个体系的现存领导者美国和西方纷纷向中国漫天要价。这就引出了中国各方面对中国要不要加入这个体系的疑问。不过,我们要问的是:因为美国是这个体系的霸权式领导者,我们就要拒绝这个体系吗?中国能够拒绝这个体系吗?且不说拒绝这个体系所带来的经济代价,中国要这样做面临着巨大的和非常现实的困难。这个体系的领导者美国不会容许中国这样做。不管人们喜欢与否,美国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履行这个体系的“使命”。美国不这样做,另一个国家也会这样做。在苏东共产主义解体之后,作为唯一霸权的美国是绝对不会让中国这样一个共产主义的和拥有可以威胁其安全的核武器的大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美国的目标是在体系内遏制中国,防止中国挑战美国,对其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退一步言,即使美国容许,中国也没有条件来退出这个体系。中国有过去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毛泽东时代,中国既不满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体系,也不满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体系,而是想通过输出中国式共产主义革命的方法来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准世界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努力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且它所留下来的阴影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毛泽东建立自己体系的实践和邓小平和世界体系整合的实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同的实践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只有进入这个体系,然后再努力往这个体系等级的高处爬,这是中国能够脐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唯一的途径。

中国也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组织属于自己的国际空间。中国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和美国搞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美国或许希望中国能够象前苏联那样,通过无限的军事建设和扩张,最终走向经济的衰退。实际上,这是美苏冷战结束后,一部分美国人的设想,而邓小平的远见没有使中国走上这条充满危险的路线。除了有限的经济和技术资源以外,在“软权力”方面更不能和美国相比。“软权力”指的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要组织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空间,软权力在很多方面比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力量更重要。没有软权力,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产生共识和认同,就不会有任何凝聚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美国式的价值观,美国也是今天世界软权力的中心。现实地说,我们要让国际社会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可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不管怎么说,中国既不能退出这个世界体系,但也不能完全无条件地接受它,中国理性的选择是“表达”。就是说,中国接受这个体系,但要改革这个体系,让这个体系更能符合中国的利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和美国进行美苏冷战式的新冷战,又可以在体系内和美国进行或者是合作,或者是对抗。进入体系并不是说中美之间就不会有冲突了,即使中国成为了美国所希望的民主自由国家,中美之间的冲突还会存在。只要存在着国家,冲突就会不可避免。中国进入体系的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避免被孤立的危险,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阵地,结成体制内的“统一战线”而抗衡美国。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利用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进入体制后,中国的能动的余地会比现在大得多。

问题是中国如何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案例上,我们已经看到,尽管中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并对世界经济体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身在体制之外,中国很难对国际体系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中国所能运用的策略是有选择地接受,或者说,在总体接受的基础上,拒绝一些明显对中国国家利益不利或者中国目前不具有条件接受的规则。总体说来,经济接受多于政治接受。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本身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上和世界的整合已经是不可扭转。中国政府不仅接受了世界体系的价值和规则,而且早已经开始调整和改造中国的经济制度以适应世界体系。在政治上,尽管中国接受了联合国两个权力公约,但在制度建设层面还是流离于世界体系之外。这在人权和民主相关的问题上表现得很明显。在政治方面,中国并不能对世界体系全盘照收,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调整自身的政治统治体系。调整统治体系的需要并不在外来的压力,而是内部需求。很显然,如何调整统治制度使其和新兴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乃是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2.经济优先、政治组织和国际空间问题。

中国的国际战略只有考量到了接受世界体系这个条件,才和中国领导人一贯以来的经济优先战略并行不悖。中国如果要继续发展国际空间,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直接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或者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经济力量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影响力,没有一个大国会看重一个经济萧条的中国。再者,不仅中国能否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取决于持续的经济发展,许多国内问题的解决也取决于此。如果经济发展出了问题,许多内部问题和潜在的矛盾就会浮现出来,对内部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的外部影响力。

但是,应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发展并不自然地给中国带来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空间。中国的国际战略要以经济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只要经济发展了,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强国了。前面所讨论的资本主义加民族国家在西方力量的扩展过程中的作用无非是想说明单一的经济因素不足以争取中国的国际空间。当我们说经济的发展扩展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时候,指的是由经济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的影响力。这种自然的影响力缺乏国家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外在世界产生消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要由政治来保护,经济的扩展要由政治来组织。

提出这个问题已经具有了现实性。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资本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市场经济的扩展性最终并不会比美国的逊色多少。当中国大力吸收外国资本的同时,中国本身的资本也在加快流向海外。只要哪里有利可图,资本就会流向哪里,这是不变的真理。中国能怎样保护我们的海外的利益呢?这个问题的尖锐性会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资本的外流越来越突出。

外界的概念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一定会在世界舞台上有所作为。再者,中国经济力量的外部影响也已经在客观上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做什么的要求。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做什么,一向都采取低姿态的政策。这使得外在世界不知道中国要做什么。于是,就有各种“中国威胁论”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和重复。

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力量组合方面的困难。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力量的包括硬力量诸如军事、技术和经济力量,也包括软力量如意识形态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价值观等。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力量组合的不足是显见的。中国如果一方面不能创造出可以让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国际社会认同的价值观,那么,在软力量建设方面会变得极其困难,其国际影响力也会受到诸多制约。现在,很多国家只是把中国认同为一个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这种认同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认同不是可以同日而言的。

其次是力量组织方面的困难。美国等西方大国非常清楚国际力量是需要组织的,也懂得如何组织其海外力量。美国人经常在鉴定和其国家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积极从事合作、联盟的事宜。但中国在如何组织国际力量方面显然是很贫穷的。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对遭受危机影响的亚洲国家无疑是重要的。当时很多亚洲国家都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希望今后中国至少在地区事务上起更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不知道把已有的影响力加入组织化和制度化。结果是让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占据了本应当属于中国的国际空间。

再次是现代国际关系思维方面的不足。基本上,中国人还是受中国传统国际关系的道德优先思维的影响,对现代国际关系权力政治既不屑一顾也不加以重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当所有其他国家都顺从权力政治的时候,中国就很有可能沦为自己传统的受害者。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是各主权国家竞争国际空间的结果。中国显然没有这个概念。当其他国家竞争国际空间的时候,中国时常把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谦让给他人,企图从中得到道德上的回报。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当其得到中国“谦让”出来的国际空间以后,非但不会回报中国,反而用此来惩罚中国。又举国际或者区域组织来说,中国很少采取动议。当一个国际或者区域组织成立之时,中国往往首先采取抱怨的态度或者反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中国最终还不得不接受这一组织,甚至加入这一组织。这些行为表面上呈现为中国的战略考量,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经验不足,可以说,中国现在是首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进入国际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辉煌的时期。但近现代国际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的情况。当中国在近代开始和这个体系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羞辱。在上一个世纪里,中国政治人物所关心的主要是防卫国家。中国相对的独立于世界体系的现实也不需要我们去考量体系内部的事情。但现在则不同了。中国已经发现自己不仅在急剧地进入这个体系,而且要开始处理这个体系内的纷繁的事务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经验。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政治组织的力量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把此种影响力制度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制定国家战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联盟和国际统一战线问题。

和组织国际空间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联盟问题。当美国人用联盟的方式来围堵所谓的“中国威胁”的时候,中国怎么办?尽管还很难说,美国的结盟政策最后是否会达到美国人设想的目标,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避免这一结局,中国对联盟问题应当有新的考量。

中国的结盟的前提是接受现存世界体系。这一点很重要。体系之外的结盟是危险的,要么导致美苏冷战那样的新冷战,要么导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东亚共荣圈”那样的敌视性的联盟。中国如果要保持和平的建设环境,要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必须努力避免的。而体制内的联盟则是包容性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来防卫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追求一个更公平的国际秩序。

在国际层面,中国不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到处建立自己的力量。中国所能做的就是和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维持或发展良好的关系,结盟很少可能成为现实。现实地说,中国的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区域性的。中国既无扩张的野心,也就无需把手伸得那样长。中国国际战略的起点应当是亚洲。中国如果在亚洲就被美国所围堵,其未来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就是成问题的了。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这可能还不够。进一步的发展逃避不了体系内的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的经济力量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很多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变得非常明显,很多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亚洲至少在经济领域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亚洲国家有所作为。中国如果要打破美国的围堵中国联盟,就要重新考量自己在亚洲的角色。如果被动等待,让美国人享受本来中国应当享受的,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自己。

4.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问题。

对国际关系来说,最重要的国内秩序莫过于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了。经济为先。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一种巨大动力。但是,市场经济本身对国家力量的影响力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要市场经济对国家力量,特别是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变得重要起来。这对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有必要检讨以往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一种可以称之为“民生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的。这种模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目标是解脱人民的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国家本身的力量是次要地位的。第二,经济增长是通过急进的分权达到的,即国家把重要的经济决策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给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来发展经济。第三,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或者工业部门不再象以前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转向投资于国际采购和技术引进。

足情况已经表示了担忧。诚然,中国必须避免象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式的军事经济,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考量在提高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同时也能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政治秩序方面,恐怕除了接受体系,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选择。当中国的经济进入全球体系的时候,其政治必然要受到这个体系的影响。当经济因素市场化的时候,政治体系方面的调整就成为必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主因素的产生,但另一方面也只有民主这一政体形式才能有效地统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社会。接受民主的世界体系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全盘接受美国西方式的民主。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中国式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政治上也会这样。接受体系意味着中国接受西方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状态下,不仅内部经济的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内部的政治变迁也是如此。中国政治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内政,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成为一个国际问题。正如经济上我们要考量外部影响一样,在政治改革问题上,我们也必须考量到外部因素。当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很不明朗的时候,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担忧成为必然。

在民主政治道路上,中国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各个方面的民主实验正在进行。可以说,中国式的民主政治形式正在试验过程之中。但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仅仅是中国政治秩序建设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政治秩序的建设过程是包括发展民主政治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深刻的政治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可能发展一种既包含了民主政治所包含的一般价值,又发展了中国本身的价值的政治制度。这样做,是非常有利于中国“软权力”方面的发展的。一种非西方式中国民主政治可望成为发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政治秩序基础。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需要一个有创意的思想理念[3]。要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创新管理思维和观念,培养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不断总结新经验与方法,实现理论与科技手段上的创新,从而落实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发展思路[4]。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2.2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档案协同管理。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核心就是重点凝练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任务,共同立项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将个体、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联合科技攻关。随着这种科研模式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也应随之调整和创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落实原来的“三纳入”“四同步”的基础上,也要实现科研档案的协同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各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整体部署,形成“三位一体,统一规范,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协同高效”的科研档案协同管理模式,使各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5]。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用预立卷方式,以项目(课题)组为单位,在科研任务书中添加档案归档时间、内容等项目[6],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专员收集科研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材料,科研管理部门实时对档案材料收集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当项目结题后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确认后,将档案材料统一送至科研管理部门把关,然后正式立卷装订,再交至档案部门归档保管利用。这样档案管理渗透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使科研项目材料的形成和积累、整理和归档都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归档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同时,将科技档案是否齐全作为验收和评奖的必备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归档意识,让档案管理部门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中来。

2.3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

除了做好纸质档案的管理以外,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研发或者购置适合本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具备适应多种文件的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网络检索等功能,能够实现搜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这样变耗时耗力的手工操作为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处理。建立网络系统,共享科研信息资源,把工作需要的各种资料、研究成果等科研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如按内容构建文件、专利证书、科研奖励证书、科研项目等档案信息资源模块,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化共享平台。做好网上管理、传播并提供服务,可大大缩短信息资料的处理、报送、传递时间。

2.4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多渠道服务。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中心已由“保管”向“服务”方向转变,服务方式必须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因此,在工作中要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推进科研档案工作事业的发展[7]。农业科技档案人员要熟悉档案管理业务,研究农业科学领域需求档案的规律,了解课题研究所需档案的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8]。档案人员应把握信息需求的动向,不能局限于查阅过去的资料服务现在的科研工作,要认真开展科技档案编研工作,充分挖掘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扩大服务范围,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同时,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满足农业科技人员对技术档案的需求[9]。

3结语。

新常态下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广大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档案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型劳动,而是一项复杂的、创新型的知识劳动。档案工作的新常态,需要档案部门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要求档案工作的水平越来越高[10]。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尤为重要。必须要重视对农业科技档案专职(兼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业务知识,还要了解农业科技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不断发展。

4参考文献。

[4]秦占霞.如何有效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12):35.

[10]霍苗苗.新常态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必要性[j].兰台内外,2015(1):69.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贸易中引发的争端也日益增多。这些争端严重影响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07年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12月.

[4]王星丽,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宏观经济209月.

[5]段立军,张广胜,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分析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6]中国商务部,中美农产品贸易状况20062007(/).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摘要:分析了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档案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创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服务方式以及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归档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档案利用价值,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新常态;创新;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为发展新趋势,农业科技档案也呈现出新特点,需要归档的有价值的科研材料呈爆发式增长,档案载体多样化,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科研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需要积极适应新常态,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增强责任意识,突出创新驱动,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新体系,切实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服务。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迈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环境也日趋复杂化,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又存在大量的机遇。在此大背景下,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生存条件,应当敢于创新,尽快以新的经济驱动力代替旧的经济驱动力,这对提升我国经济质量极为关键。在该途径中,关键点在于升级当前产业模式,用创新性思维创造一种新常态。因此,应当结合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力量,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及金融创新,为尽早建立起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努力。

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创新。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规律。

二、新常态下的“新”特点。

当前,经济运行较之以往有很多的不同,其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在开始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保持年10%左右的增长,但此类增长速率难以继续保持下去,经历了最初阶段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回落迹象。但是,各大创新性元素开始不断引进经济体中,这再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再次表现出了腾飞的迹象。第二,经济体发展动力足。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疲态走势,但是,在新时代下,国家开始在已有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寻找新的刺激点,重新发掘经济潜能,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第三,经济结构的不同。从以往的经济结构看,第一、二产业一直都是发展的重点所在,但是,在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逐渐开始增大比重。总之,新常态下经济已经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的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方向的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前的数十年间,我国凭借人口、土地等天然优势,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土地被大量开发及人口结构性发生改变之后,此前的经济发展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并成为了可能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好各种新机遇,引进创新性元素,为新的市场升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新常态下经济必须体现“新”的特点,经济创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因此,我国应当积极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运用到国民经济当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各种经济产业前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在发展新型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受限于我国尚薄弱的科技水平,同时,虽然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级高度,但是也受限于其体制问题。因此,要想更好地将科技创新融入经济改革当中,就应当首先优化科技行政体制,简化系统管理流程,科学统筹人员组织结构,使之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引导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

1.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有力推动了我国的中西部经济建设发展。

目前,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是保持中部稳定发展,加快西部开发。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在交通方面更有了很大的改观,西部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稳定上升的轨道。在新常态下,各大新兴行业的发展日趋加快,也逐步走进我国的中西部城市,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西部经济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其经济运营成本较之东部更低,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中西部地区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3.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企业也就面临了更多的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但在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下,资本输出也逐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升级,例如: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受到不同国家的政治、资本结构、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逐渐引入了一些国际化新元素,这对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为国内经济创新提供了动力。

总之,在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国内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都是空前的,我国应当把握好时机,适当出台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及金融创新,为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5]姜奕波.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8).。

高中美

不久前,《华盛顿邮报》发表专栏作家斯蒂芬·巴尔的文章称,布什总统已经签署命令,将在给所有联邦工作人员加薪,年薪平均增幅为2.2%。无独有偶,中国公务员加薪的消息也渐次传开:12月初,香港明报发布消息说,酝酿已久的内地公务员加薪开始落实。此轮加薪平均增幅为15%。一个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增加其公职人员薪水,不能不让观察者将其作一番对比。

中美两国公职人员加薪的第一个看点则在于:加薪后两国高级官员同普通公务员之间的收入比。自以来,美国总统的年薪法定为40万美元不变。加薪之前,副总统年薪为21.21万美元,国会议员为16.52万美元,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年薪为21.21万美元,其他大法官为20.3万美元,联邦地区法院法官的年薪则为16.522万美元。而一个有着4年服役期的军队上尉,加薪后的基本年薪将达到52704美元,有5年军龄的海外服役军官则达到62935美元。国家领导人同普通军官年薪差距最高约8倍,最低约2.5倍。而我国的公务员工资高低差别(不包括工龄工资)在此次加薪前为6.6倍,较之1985年的10.2倍有了较大幅度的缩小。但是,如果我们将福利住房和汽车等实物享用和分配方面的收入一并计算的话,部级干部每月将增加1万多远,是其工资的好几倍,那么6.6倍的公务员工资高低差也将翻几倍,意味着这一差距比1985年的10.2倍还要高得多。第二个看点则在于近年来中美两国公职人员薪资调整的频率和幅度。自20以来,美国先后4次给公职人员加薪,平均间隔两年;4次加薪中最高一次增幅为3.5%,最低为2%,其中包括国会议员、大法官以及副总统在内的联邦高官每次增资幅度都不高于2.5%。而我国自年以来给公职人员加薪的次数也是4次,4次加薪(主要是职务工资和基础工资)中每次增幅都不低于15%,其中副部级以上高级官员的增长幅度则远远超过15%。第三个看点,就是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照。依据美国法律,公务员工资无论怎么上涨,其平均水平都不得超过全国平均工资的0.8倍。也就是说,美国这几次增加公职人员薪水,都是在全国平均工资增加以后,眼看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同私人企业差距拉大,联邦政府里的精英骨干纷纷跳槽到企业,而由于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等海外战事一直吃紧,军人的待遇也迫切需要提高。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才屡次发令给公职人员加薪。再来看中国。加薪后,我国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15487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是8472元,农民年均纯收入是2936元,可见,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是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近2倍,是农民的5倍多,是城乡居民年平均收入的近3倍。看来,我国公务员的整体薪资水平,同国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比照差距比美国要大,其内部级差也较之美国高很多,而且无论是在增长频率还是在增长幅度方面也都比美国高。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记录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伤亡事故从的2863起,死亡5793人,增加到的4344起。随后的三年死亡人数也接近6000人。,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2631人,比减少584人,比减少436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近些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为0.892,但仍是美国的近50倍。

然而在美国,采煤业却是其国内所有行业中最让人羡慕的安全行业之一,安全指数与零售业相当。2009年达到历史新低仅为18人,百万吨死亡率仅为0.018人。美国采煤业年产近10亿吨,虽然只有中国年产的三分之一,但比例却真正实现了安全与生产并行。

2企业重视程度不同。

从从业人员方面看,美国煤矿工人职业稳定性比较好,平均年龄45岁左右,一般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管理人员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新招矿工必须参加6个月以上的培训。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作业人员过多,整体文化水平低,缺少培训,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据统计,我国国有煤矿大专以上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不少中小型煤矿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许多小煤矿经营者缺乏基本安全管理知识。

我国煤矿整体技术状况比较落后,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国机械化采煤率在40%左右,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在78%左右,50%的小型煤矿仍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整体劳动效率低。煤矿生产效率低,井下作业人员多,发生事故、遭受伤害的几率就大,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煤矿特别重大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井下紧急避险相关规定。

美国规定,在距离生产工作面和正在安装或拆除开采机械的地点305米之内设置避难设施,在从工作面到入井口沿线的有人作业区域,两座避难设施的间距须在人员1小时的不行行程之内,以保证该区域任何位置作业的人员走到避难设施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在偏远地段工作的人员如不能在三十分钟之内到达避难设施,则应在避灾路线巷道中布置自救器存放柜,以方便遇险人员获得额外的自救装置,所有矿工可在30分钟内到达地面或到达地面逃生设施的矿井无需配备避险设施。对于三十分钟的逃生距离,《最终规定》要求矿方根据本矿具体条件进行确定。应选择典型的矿工代表,考虑矿工不同的年龄体重健康水平和吸烟习惯,同时考虑巷道高度坡度底板状况,通过使用自救器进行实际测试。

我国规定,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都应建设井下紧急避难设施;采取应建设避难同室;距离突出煤层采掘面500米范围内应建设避难设施。其他矿井在突发紧急情况下,饭井下工作人员在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内靠步行不能安全撤至地面的,应建设井下紧急避难设施;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的应建设避险设施。

从以上分析可见,美国的规定更加严格,意在确保工作区域任何设置的工作人员走到避难设施后安全出口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美国煤矿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一般为1小时,剩余三十分钟为避难设施启动时间和人员在过渡舱内的冲洗时间)。局避险设施超过三十分钟行走距离的偏远地点人员可以从自救器存放柜获取接续自救器,以提高人员依靠自救器逃生的续航能力。

4自然条件有差距。

美国煤层地质构造简单,大多数为缓倾斜或近水平煤层,断层、褶皱、冲刷、陷落等构造破坏很少,煤层瓦斯含量低,除个别矿井瓦斯需抽放外,大部分可用通常方式来控制瓦斯。如其两大主要煤田之一的阿巴拉契煤田,90%以上为水平或近水平煤层,埋藏浅,目前矿井平均开采深度仅90米,80%的高产高效工作面属中厚煤层,而高瓦斯、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煤矿,一般被列为不可采矿井而被关闭。

与美国相比,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差。目前,全国2.6万多处矿井几乎都是瓦斯矿井,其中30%左右是高瓦斯与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接近50%,60%到70%的矿井是在复杂和极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

5安全状况对比。

美国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减少用工。井工矿,广泛采用短壁采煤法,使用连续采煤机、自行矿车和锚杆安装机。70年代以来,推广综合机械化长壁采煤。目前,长壁综采产量占井工矿总产量的50%,近年来,采用高新技术的超大型长壁工作面的平均日产达10000t。6月,美国“20英里矿”创造了月产908271t的世界记录。短壁采煤法虽然存在着回收率低的缺点,但减少地表下沉,保护环境,在美国已形成了一整套采煤机械化配套装置,用人少,工效高,安全状况好、效益好,所以在美国一直广泛采用。

应当说,近30年来美国井工矿效率的提高和安全状况的改善,是与连续采煤机短壁采煤法分不开的。而长壁采煤为矿工提供了更好的安全场所。大功率重型设备的'使用,使设备故障大大减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液系统的进一步使用,加快了支架的推移,减少了工作面人数;使用遥控采煤机,为工人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证。美国综采矿井的20万工时工伤率,仅为5人以下世界最低。

由于我国煤矿安全装备差,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大部分不具备起码安全生产条件,因此我国煤矿安全状况不好。

6亟须强有力的政府监察。

美国矿山安全监察体系是世界主要产煤国中最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力量也是最强的。依据《矿山法》,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对全国矿山实施垂直监察职能,每年对井工煤矿至少监察4次,露天煤矿2次。一旦发现问题,将依法进行处罚直至关闭矿井。

1969年,美国《煤矿法》颁布实施后,因煤矿安全与健康监管部门对违反《煤矿法》的行为处以高额罚款,甚至强制关闭矿井和判处矿主监禁等,迫使不少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被关闭。

我国的煤矿安全监察力量相比美国而言,显得十分薄弱。美国只有1526座煤矿,86187名煤矿雇员,煤矿安全监察人员有1086入,平均每名监察员监察的煤矿数为1.4座,不到80名煤矿雇员就拥有1名煤矿监察员。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员在1800名左右,平均每名监察员监察的矿井数为14.7座,为美国的10.5,倍,3650名煤矿从业人员才拥有1名监察员,为美国的45.6倍。同时美国煤矿监察经费也高于我国,美国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投入2.67亿美元。

综合前面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照,虽然现阶段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确实十分严峻,但从美国的发展情况与避免、减少煤矿事故的经验看,如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可得到一定控制的。

参考文献:

[1]张传宝,贾秀华.中美煤矿安全法律体系对比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1(7).

[2]杨大明,武越.中美两国煤炭井下紧急避险相关规定对比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2(20).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摘要:文章讲述自vx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2014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很可能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新常态”经济带来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改善了就业结构;政府部门深化改革,逐渐简政放权也给大学生创业和企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步步攀升,预计毕业人数将高达74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呈现“新常态”,亦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基于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1、文献回顾。

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如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教育结构落后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除此以外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导致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相反地,另一些学者如蔡畴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即便经济增速下滑,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经济增速放缓。

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图1),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仅有7。4%,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方面,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1)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2)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2)“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而“新常态”经济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总的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结语。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各高校应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以应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一方面,高校应注意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结构相结合,建立国家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高校应当尤其注意根据大学生就业、失业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经济发展趋势等等情况,合理布局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使得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在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并且根据大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在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指导。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注意与用人单位积极联系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大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或者就业信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3)大学生自身应当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摒弃陈旧的非国企不去、非一线城市的择业标准,认识到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小企业、基层单位同样大有作为;同时,大学生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除此以外,高校毕业生还应该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难的困境。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

农业科研单位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档案意识普遍不强,科技档案管理封闭狭隘、重藏轻用,存在“为保管而保管”“看摊守库”等旧观念,使得科技档案的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往往属于单位的边缘部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兼职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根本无暇在档案管理上寻求创新,墨守成规,周而复始,对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科研工作和社会发展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主动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1.2管理模式陈旧,跟不上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步伐。

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仍延续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对重点科研课题档案质量的全面控制[1]。档案管理部门只发挥了存储功能,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科研档案的收集,二者的作用相分离,未形成系统性。但是随着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进,协同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而且农业科研工作周期较长、空间跨度大,期间会形成多种载体的档案材料,材料往往分散在课题组成员中,他们主动上交档案材料的意识又比较弱,在档案收集上存在一定难度。档案管理人员与课题组之间的沟通也不够积极,对课题(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科研人员的活动情况、会议材料等的收集,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同步性,档案收集的被动,造成档案材料归档的不及时、不完整、不规范。因此,传统收集材料的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科研档案管理的发展需求。

1.3管理手段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发展需求。

传统的档案资料使用纸质记载,存储量大,存放空间较大,信息量大且检索不便。现阶段,随着电算化的普及,新型载体档案尤其是电子文件所占比重将不断上升[2]。以信息化、数字化为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数字化应用只停留在档案立卷目录的检索上,很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手段还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对档案进行编辑与检索处理,检索方法单一、速度慢、准确率低,无法满足档案资源共享、深化利用等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1.4服务方式被动,阻碍了农业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

随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不断发展,科研课题由单一研究内容向大的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科研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的科技信息作支撑。多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缺乏对档案管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认识,档案编研开发工作开展甚少,科技档案信息的匮乏直接影响到科技档案的利用。另外,档案信息检索传递方式也远不能满足现代科技档案的利用需求。档案服务大多为“坐等服务”,有人来查阅就提供档案,没人查阅就存放库房,完全是自我封闭动式服务管理,缺乏主动性,阻碍了农业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

中美贸易论文字中美关系小论文300

摘要:自以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额、出口增长率及在美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从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性特征出发,拟纵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归纳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情况,着眼中美纺织品目前的现状,探讨中美纺织品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

高中美术论文高中美术论文题目

摘要: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就明确了美术欣赏课为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必修课。但长期以来,高中的美术课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许多地方中学,美术课程都未开设,即便是设置了美术课程的,也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为主要学科让课时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对此,国家教育部又先后于和2003制定并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普通高中的艺术教育起到了规范与保障作用,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又一次凸显了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培养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期,美术课程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方面更是功不可没,而审美观念的培养对承担较大学习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审美观念的培养,有益于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中学生正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天面对的是为迎接高考的知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高中美术课程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调节学习上的紧张情绪,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审美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我国以及世界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提高生活品质,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设置一套科学有效,符合高中的教学实际,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案,通过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落实学生的审美观念,成为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对此谈谈笔者的浅见。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审美观念。所谓审美观念就是一种心理,主体面对某一认识对象,由最初所产生的直觉印象,在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支配下做出的一些列的分析、判断的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它既可以细化到穿什么衣服、佩戴什么饰品等小细节,又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生活品味和处世态度。

(一)注重通过教学,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高中美术新课改,将以前的美术欣赏调整成了美术鉴赏,欣赏和鉴赏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欣赏侧重于玩味,而鉴赏侧重于对艺术品的观赏。新课改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美术这一门视觉的艺术,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是美术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二)重视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审美观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审美,审美也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每一个学生都有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的权利和能力。高中美术教学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促进其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观。

(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兴趣。

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继承其合理性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往老师一味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对此,要注重在教学中设置师生互动环节,比如,如果课堂内容是要欣赏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以先对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大致的`介绍,再由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们都各抒己见之后,再由教师对学生们的讲解进行点评,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更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其能够主动的去发现美、感知美。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搜集作品,在课上进行分析探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们接触更多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感受生活,发现美的兴趣。

(五)多手段教学。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其自身的艺术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简单的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这样的枯燥无味的简单教学,不符合艺术性知识的学习要求,也无法实现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目标。因此,要引入多手段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方式灵活化的“三化”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方案,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注重实际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在讲关于花的作品时,可以带学生们去公园实地去观察,通过这样近距离的实地接触,相信学生们会发现以往被忽略的细节,会感知到身边的常见事物的美再比如讲到关于鸟、猫等小动物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们模仿一下各自印象中有关这些小动物的眼神、神态等,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即灌输了知识,活跃了课堂,又可以使学生们对身边被忽略的美有所感知,毕竟,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起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使其能够从身边事物上能够感知美、享受美。再有就是可以引进音乐教学、影视教学,通过音乐作品或是影像作品的配合,更能使学生对纸面上的绘画作品有更为生动的认识和欣赏。

参考文献。

2、张杰,谈设计师的知识结构[j],装饰,2002.12。

3、何政广着,抽象派绘画的康定斯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